|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 |
励开刚 一说到王安石,往往就会想到他的“变法”。由于他的“变法”影响实在太大,“王安石变法”已然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组,在我的中学时代就已经学到。这个“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高的人,两度担任宰相,又两度罢相,在当时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人评论他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贤人、一个独自对抗时流的变革者”,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今年六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日本知名学者三浦国雄写的《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一书。这是一部体量不大但颇具特色的王安石传记,让读者从外国人眼中来看这位不同寻常的人物。本书撰写于1985年,尽管是一部三十多年前的作品,但今日读来仍不失为一本通俗易懂、既有深度又带给我们某些启迪与感悟的作品。 作者在自序中说:通过本书我更期待能向一般读者传达我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这本书是一部“通俗性读物”亦不会过,然而,包括诗歌在内,本书所使用的全部资料皆有所本,无一处是笔者随意捏造。 作者在本书第一章《希世之异人》中,首先对王安石的形象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作者通过王安石身后人们为其绘制的三幅画像谈起,再辅以王安石的自述和他人的讲述,给读者呈现出一幅立体的王安石图像:自幼聪慧,读诗书过目不忘,且博通儒释道三教经典,创立“王学”的学问体系;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书法也有一定的造旨,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奇才。作者笔下那个身体健壮、双目炯炯有神、目光锐利、神情冷峻而坚毅的王安石,呈现在读者面前是这样一副形象:他十分自信,意志坚强,不肯轻易妥协,对财、利、色很淡泊,这一点就连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生活中不善于体会细枝末节,也不太注意个人卫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不修边幅。饮食上也不讲究。气质中带有不执着于物的超然性。这些,在第一章中有诸多描述。而王安石的这些特点,无论优点缺点,无疑都影响着他后来的人生,包括变法运动。 二十二岁时,王安石中了进士,开始踏上他宦海沉浮生涯的第一步。庆历七年来到鄞县任职,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口碑不错。后又上调拜相。作为北宋的著名人物,王安石身上有太多闪亮的标签,但政治家尤其是改革家的身份无疑是其最耀眼的标签之一。北宋神宗朝,王安石担任宰相,主持了著名的变法运动。由于这场变法运动对北宋后期乃至南宋历史影响深远,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改革家的印象。从后世诸多研究王安石的论述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各个版本的王安石传记作品中,大多也以政治家、改革家的身份出现。 但在三浦国雄先生所著的《王安石》一书,刻意淡化王安石改革家的身份,重点讲述王安石生活中的诸多趣事,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安石。作者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自然不容忽视,但“仅局限与此却错失了荆公丰富多彩的诸般面相”。《王安石》一书只有两个章节讲到了他的变法、改革,重点关注王安石跌宕起伏的一生,讲述王安石人生的不同色彩,包括王安石的家世、婚姻、性格、书法、诗歌、学术成就、佛教思想等内容。虽然很多内容限于篇幅并未展开,但作者通过精炼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作为变法家之外的王安石的精彩人生。 在本书的第八章《贤者多谤——天上的研讨会》一节中,作者虚拟了一个研讨会,将王安石身后一些对其作出评价的历代学者汇集在一起,借这些学者之口,从不同角度对王安石的功过进行评价并互相辩驳。这些学者包括南宋人陆九渊、朱熹,明人杨慎、胡应麟,清人颜元、王夫人、李绂、蔡上翔、陆心源、钱大昕,近人梁启超等,几乎涵盖了后世所有重要的王安石评论者。作者以主持人身份,一方面引导诸位学者进行积极讨论,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别开生面且生动的“研讨会”,让读者充分看到王安石身后世人对他的争议性评价。 有人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说明王安石性格中有执拗倔强的一面。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四卷中收录的《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就是一篇描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小说,讲述了王安石致仕返乡途中,所见所闻百姓对新法的反感。对于王安石遭遇的批评与质疑,三浦国雄先生认为,王安石的悲剧,在于他领先于时代,改革者起初是往往不被人们所理解的。王安石受到各种误解和中伤,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卑劣的人”。作者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一个独自对抗时流的变革者,同时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贤人。透过《王安石》一书,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三浦国雄先生是本着对王安石“理解之同情”的心态来撰写本书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安石也遭遇过大起大落的评价。这些评价有很多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但也不乏一些罔顾史实哗众取宠的奇谈怪论。相比之下,《王安石》一书写作态度严肃、史料扎实,虽然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作者的所有观点,但作者对王安石流露出来的敬意值得我们尊重。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无论是仕途成就、文学修养还是学术造诣,他都能厕身当时最顶尖的人群中间而毫不逊色。王安石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声荣誉,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以至于遭人误解与非议。王安石两度拜相,位极人臣,身后竟然没有人撰写神道碑和墓志,不禁令人唏嘘。而对王安石特别是其主持的变法的非议,在其生前和身后都一直没有停止过。一般来说,在传统社会,以批评性意见为主;近代以来,则评价甚高。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宋代历史和人物愈发关注,王安石也是引起普通人兴趣乃至争论的重要代表。阅读本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相关知识。 本书作者三浦国雄,是日本大坂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中国学会顾问,曾担任过日本道教学会会长。他在大坂市立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毕业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深造,专攻中国哲学史。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与宗教,以及东亚文化比较研究。他在本书序言的最后写道:今年是王安石的千年华诞,拙著能有机缘在此难得之时机出版,实为一大幸事。对于拙著能否被中国的读者接受,如果我说没有丝毫的不安,那大概是一句假话。但是,有缘与本书编辑者和翻译者相遇,能让我笔下的《王安石》重归故里,老夫已然足慰平生。想到这里,我便不会像当年的王安石一样因担忧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而难以释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