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花零落

——萧嘉穗们的背影(之三)

    □胡杨

    上回,我们讲了宋江忠君报国之心逐渐冷却的过程。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情。

    第三个阶段,是征辽获胜。标志性事件是参礼智真长老。

    征辽大获全胜之后,辽国为了让宋江能住兵停战,就想用重金来贿赂宋江和蔡京等人。

    辽国右丞相太师褚坚虽然在宋江面前碰了一鼻子的灰,但是,在蔡京这些奸臣那里,却是一路绿灯,心想事成。

    褚坚的东京之行,收获颇丰。不但让宋江收兵罢战,班师回京,而且,还让宋江释放了所有擒获的辽国将领,并将已收复的大宋城池和府库器具,仍然全都归还给辽国。

    难怪宋江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要叹息道:“非是宋某怨望朝廷,功勋至此,又成虚度。”

    于是,宋江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就萌生了想去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的念头。

    宋江此次的五台山之行,有三点需要关注:

    一是,宋江的问禅。

    宋江在法堂上参禅道:“某有一语,敢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

    二是,众将的誓言。

    宋江礼拜侍立之后,众将就都拈香礼拜,设誓道:“只愿弟兄同生同死,世世相逢!”

    三是,宋江的动问前程。

    宋江求问智真长老道:“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弟兄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

    可见,宋江此行五台山,已不是早先去罗真人处只问个前程那样的简单了。

    虽然,宋江仍想让智真长老来明彰点化自己迷茫的前路,但同时,无论是宋江的参禅,还是众将的誓言,流露出来的再也不是忠义堂上那“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豪迈,更多的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探问,对兄弟情真的珍惜!

    这就说明,宋江的所思所想已开始发生变化了。

    而这个变化就是,宋江忠君报国的赤胆忠心犹在,但人生无常之思已生。

    不过,此时的宋江还不能“一语打开名利路,片言踢透生死关”。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么,他宋江也就不成其为宋江了。

    第四个阶段,是平田虎王庆。标志性事件是秋林渡燕青射雁。

    征辽得胜归来,道君皇帝在文德殿里召见了宋江他们,并命省院官计议封爵。可是,蔡京、童贯只是拖延不办,并不想给宋江他们加官进爵。

    所以,宋江他们最后虽然带着道君皇帝再一次开具的“待奏荡平,论功升赏,加封官爵”的空头支票,去平了田虎、王庆,但是,宋江他们的内心是深为不平的。

    于是,就有了得胜班师回朝时,宋江在秋林渡见燕青射雁所发的那番感慨。

    宋江对燕青说道:鸿雁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之禽,“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兄弟今后不可害此礼义之禽。”

    宋江不但责备了燕青,而且还睹物伤情,在马上又口占了一首诗,诗曰:

    “山岭崎岖水渺茫,横空雁阵两三行。

    忽然失却双飞伴,月冷风清也断肠。”

    当晚屯兵秋林渡口,宋江在帐中又感燕青射雁之事,心中颇为烦闷,于是,又作词一首,词里有“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等句。

    各位看官您看,宋江所作的这两首诗词,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一股浓重的悲哀忧戚之思。

    对此,袁无涯本有句眉批,批得很是到位:“真英雄下场光景,悲感倍于寻常。”

    而紧接着发生的四件事情,让本已愁绪满怀的宋江,更加的愁闷不已。

    一是,朝廷的失信。

    宋江他们得胜回京,可是,朝廷还是没有履行当初论功升赏,加封官爵的承诺,蔡京、童贯他们仅以“目今天下尚未静平,不可升迁”为由,只封宋江为保义郎,正受皇城使;卢俊义为宣武郎,行营团练使;而其余众将,只是封为正将军和偏将军,均为白身。

    二是,公孙胜的归隐。

    刚回到东京,公孙胜就来向宋江辞行了:“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宋江再四挽留不住。

    第二天,公孙胜便穿上麻鞋,背上包裹,与众人打了个稽首,独自望北去了。

    宋江连日思忆,泪如雨下,郁郁不乐。

    三是,朝贺的不公。

    大年初一,诸官朝贺。蔡京怕道君皇帝见了宋江他们之后会重用宋江,于是,便只许宋江、卢俊义两人随班朝贺,其余梁山将领尽皆免礼。

    而且,宋江、卢俊义上得朝来,却不能上殿。尽管殿上往来称觞献寿,可宋江、卢俊义两人从天明直挨至午牌,方才得沾谢恩御酒。

    所以,宋江朝散回营,便面有愁颜赧色,闷闷不乐。

    于是,吴用便动问个中缘由。

    宋江叹口气道:“想我生来八字浅薄,命运蹇滞。破辽平寇,东征西讨,受了许多劳苦,今日连累众兄弟无功,因此愁闷。”

    四是,进城的制约。

    为了阻止宋江他们进出京城,蔡京又出榜禁约:但凡出征官员,非奉上司明令,不许擅自入城。如有违者,定依军令拟罪处置。

    宋江听闻,更添愁闷。

    而梁山众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尽有反心,只是碍着宋江一人。

    虽然,宋江后来以自刎之言压制住了众将的反心,但是,宋江内心的苦楚,已是不言自明了。

    可以这样说,宋江尽管此时仍“忠义不移心”,但是,宋江后来之所以主动向朝廷提出要去征讨方腊的要求,已或多或少有了想摆脱眼下尴尬困境的意味,而不单单只是为了践行“保境安民”的宏愿了。

    那番对胡敲所发的“空有冲天的本事,无人提挈,何能振响”肺腑之言,当是宋江真实心思的自然流露。

    第五个阶段,是平方腊。标志性事件是燕青的不辞而别。

    平定方腊,尽管宋江他们功勋卓著,但那频传的捷报背后,却是众多梁山将领不甘的怨魂和宋江无尽的哀伤。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这一切难道都如梦?这一切难道皆虚空?

    鲁智深虽然生擒了方腊,但鲁智深最大的愿望却只想得个囫囵尸首。鲁智深先是对宋江说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后又对宋江说道:“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那么,宋江听了鲁智深的这一番言语之后,是如何反应的呢?

    小说写道,“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那么,宋江为什么会默上心来?宋江与鲁智深两人为什么会各不喜欢呢?

    这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武松路过杭州时,不愿随宋江赴京朝觐,只想在六和寺里当个清闲道人。

    那么,宋江听明了武松的这一要求之后,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小说写道,“宋江见说:‘任从你心!’”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宋江怎么会对武松如此绝情呢?武松不是宋江的铁杆兄弟吗?

    其实,宋江说出“任从你心”这样的话来,并不是宋江对武松的冷淡或绝情,而只是宋江自己已经心冷的缘故。

    可是,宋江才送走了鲁智深,告别了武松,紧接着又碰到了不辞而别的燕青。

    燕青给宋江留了一张辞行的便笺,便笺上还留了这样一首诗,诗曰:

    “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

    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

    那么,宋江看了燕青的便笺之后,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小说写道,宋江“心中郁悒不乐。”

    想当初梁山聚义,一百单八个兄弟齐聚一堂,是如花始开。后来为了谋求招安,报效朝廷,宋江他们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可现在朝廷招安梁山了,宋江他们也报效国家了,可是,梁山兄弟们却阵亡的阵亡,病故的病故,坐化的坐化,辞别的辞别,众兄弟十损其八,已是如花零落了。

    这让宋江的心里,怎能不沉重?怎能不郁悒?

    所以,尽管宋江在临死之前拉着李逵的手,说出“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样令人动容的话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宋江的内心其实是不甘的,也是绝望的。

    宋江的不甘,在于“男儿生平志未酬”的无奈。

    宋江的绝望,在于这个“鸩毒埋黄壤”的社会,最终竟让他报国无门。

    于是,就在宋江的忠君报国之心渐渐由热变冷的时候,萧嘉穗们便不失时机地出现了。

    萧嘉穗们的意义,就在于揭示了梁山英雄们功成身退之后,另寻了身达命之所的三种路径:

    如果说许贯忠式的归隐是“隐于野”,那么,萧嘉穗式的离去则是“隐于市”,而费保他们则干脆是“离却中原之境,别立化外之基”,是另图别业了。

    小说编写者在萧嘉穗们的身上,寄寓了自己高蹈出世的情怀。在滥官当道,奸佞专权的社会里,既然宋江式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君报国之举,最后只能饮鸩而亡,那么,无道则隐,去江海内寻个清净之地以终天年,也未尝不是无奈之下的人生归途。

    “浔水舟无系,榆庄柳又新”,其实一切皆有可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