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漾·公益”的新年愿望 |
 |
▲刘行达的新年祝福 |
 |
▲沈秀凤老人新年心愿 |
“尽己所能,人人公益,为社区尽一份责任,为他人献一片爱心!”这是北仑“漾·公益”社会服务中心志愿者们的心愿,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他们,汇聚微光。 海曙县学社区志愿者钱阿月的心愿很朴实,希望继续关心和服务辖区的老年人。 “只要我们活一天,就一定会把嫂子照顾好!”这是鄞州中兴社区83岁居民刘行达和妻子的心愿,更是他们践行50多年的承诺。 经甬上客户端投票和专家综合评分,由宁波晚报主办的“2021社区十大暖心故事”评选结果揭晓,我们节选了其中的三个故事,再次和大家分享。2021年,他们的故事温暖着我们。2022年,他们追着光,温暖继续! “让我们荡漾出爱的水花” 一张11人的叠手加油照,肤色黑白分明,温暖了我们的朋友圈。 他们是来自北仑大碶街道“漾·公益”社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看着好笑,却着实让人心疼。2021年的那个夏天,他们放弃休息日,在烈日炎炎中守护交通秩序。车水马龙中,我们记住了他们打手势指挥的模样。 今年39岁的郑佩佩是“漾·公益”的骨干成员,2021年,她是从忙忙碌碌中走过来的。从抗击台风“烟花”到防疫一线,她一次次奔赴“战场”,义无反顾。 这是一支年轻的公益团队,2018年成立,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现在已有注册成员1380人。每天,他们都有几项常规服务,包括交通疏导、平安夜巡等。更多的时候,他们扮演着“冲锋队”的角色,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台风“烟花”肆虐,很多农户受重创,种植园里一片汪洋。在本报“爱心助农”活动中,郑佩佩和志愿者们组团到集士港,帮助农户采摘葡萄。镇海突发疫情,他们奔走在社区和企业,做防疫宣传……郑佩佩感慨,越来越多的人把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生活日常,他们不光自己带头做,而且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做,他们的志愿服务队伍越来越庞大。“以前有公益项目,还需要在群里发动,现在我们一有活动,名额就被‘秒杀’,大家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郑佩佩早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我们取名‘漾·公益’,就是希望这支公益团队,就像是扔进河里的一块小石子,能掀起涟漪,荡漾出爱的水花,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岁末年初之际,郑佩佩许下了这样的新年愿望。 年复一年,温暖如约而至 海曙鼓楼街道文昌社区有个“百岁粥坊”,2015年6月开张,已经运营了6年多,慕名来喝粥的老人越来越多。 这个“百岁粥坊”有一面温暖的墙,上面记录着每一笔爱心人士的捐赠,从单位到个人,有70余个名字。这其中,沈秀凤老人的名字特别显眼,从2015年到现在,她累计捐款102500元。每年,这笔爱心款都会如约而至。 文昌社区党委书记周晓红说,这个“百岁粥坊”主要解决辖区内75周岁及以上老人和环卫工人的早餐问题,20多名志愿者轮流值班。 “刚开张时,25位平均年龄66岁的居民志愿者,与社区热心居民一起,众筹了9万元,沈秀凤一人就捐款3000元,这些年她从未间断。”周晓红说。 “有些老人吃早餐不方便,社区里有这么好的‘百岁粥坊’,我们当然要尽一份力量。”沈秀凤说,自己是从小苦过来的,10岁没了父亲,17岁没了母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说起2022年的心愿,老人说得很朴实。“希望自己身体能好一些,再多捐几年,让更多的人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 有一种亲情,叫不离不弃 “我们晚上多烧几道菜,家里热闹热闹!”记者昨天联系刘行达时,他和妻子正在给嫂子陈佩君做饭。刘行达夫妻俩一个83岁、一个77岁,他们照顾嫂子已经50余年了。小到日常起居,大到看病就医,一万多个日夜,他们不离不弃,演绎着人间大爱。 这是一个苦难的家庭。刘行达1岁时母亲去世,9岁时父亲去世,年长他两岁的哥哥早早就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哥哥跟着外祖母四处摆摊,打临时工赚钱养家,不仅把刘行达拉扯大,还资助他到高中毕业。 1964年,陈佩君因一次意外失去小孩,由于过度悲痛患上精神类疾病。自此,刘行达开始照顾起哥哥和嫂嫂。 “我走后,佩君就拜托你们照顾了!”2013年,哥哥因病去世。临走前,哥哥把妻子托付给了刘行达一家。 “放心吧,有我们在,不会让她吃亏的!”简单一句承诺,夫妻俩用了大半辈子来践行。 “小时候,哥哥照顾我,没有他就没有我。现在哥哥走了,我照顾嫂子是应该的。我们没啥新年愿望,就希望一家人都整整齐齐的,只要我们都在一起,什么事都会过去的!”最让刘行达欣慰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子女都看在眼里。“孩子们说了,我们年纪大了,以后就由他们来照顾大妈,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记者 薛曹盛 ●新闻链接 “2021社区十大暖心故事”评选结果 (排名不分先后) 1.《这位退役军人,把全班“带”回家》—— 龙山镇龙头场村 2.《她是社区“万金油”》——小港街道竺山社区 3.《北仑这个村有个“众家孝子”》——新碶街道凤洋村 4.《七旬老人的10年公益路》——新碶街道百合社区 5.《宁波百岁老人遗愿“曝光”》——百丈街道潜龙社区 6.《你不是我的“李焕英”,但我就是你的儿子》——凤山街道阳明东路居委 7.《28年结对助老20余位老人》——月湖街道县学社区 8.《11人叠手加油,肤色黑白分明,背后的故事很暖》——大碶街道横河社区 9.《她是“百岁粥坊”背后的老人》——鼓楼街道文昌社区 10.《这对老夫妻太暖了,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嫂子50余年》——东柳街道中兴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