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招安是《水浒传》小说的重要情节,体现了小说编写者的创作意图,对塑造人物形象,完成小说主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梁山的招安问题,历来有着诸多的说法。反对招安者,古人如金圣叹,就腰斩了《水浒传》,让它成了“断尾巴的蜻蜓”;今人则说招安是歌颂了投降。肯定招安者,古人如李卓吾,就赞宋江是“忠义之烈”,认为《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今人则道招安是颂扬了忠义。 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这些观点都或多或少地掺和了论者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说是以小说批评者的眼光来苛求小说编写者的意图了。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有时就脱离了小说的本原,或者是背离了小说产生的那个时代。 下面,我们就从小说原著出发,结合水浒故事的流传,来细细品读一下小说中的招安故事,以及招安故事背后所蕴藏着的深意。 一、《水浒传》中存在着反招安的斗争吗? 有种很流行的观点,说是《水浒传》在招安问题上,存在着招安与反招安的尖锐斗争,而且还举出了很多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符合小说实际,根本站不住脚的。 我们先来看看持这种观点的论者,所讲到的几次所谓的反招安斗争。 (一)菊花会。这是在小说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后,梁山英雄终于有了自己应有的位子。于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宋江就想开个菊花会,与众兄弟们一同赏赏菊花,喝喝酒。 在菊花会上,宋江就乘着酒兴,作了一首《满江红》词,让乐和当场吟唱。 《满江红》词的下半阙曰:“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可是,当乐和刚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时候,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李逵也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就把桌子踢起,攧做了粉碎。 接着,鲁智深又说道:“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于是,武松、李逵和鲁智深就被有些反招安的论者捧作是梁山反招安的中坚力量,并认为其中态度最为坚决的,就是李逵。 那么,武松、李逵和鲁智深他们真的反招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武松。 各位看官应该记得,小说第三十二回,武松与宋江在白虎山的孔太公庄上,曾有过一番对话。 当时,宋江想邀请武松同往清风寨花荣处,小住一段时间。 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祐。” 这是整部小说中第一次提出招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者,就是武松。 半个月后,宋江与武松在瑞龙镇分手时,宋江对武松说道:“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 那么,武松听了宋江的这一番话后,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小说通过这样两个细节,写出了武松对宋江这番教诲的在意。 一是,宋江言毕,“武行者听了,酒店上饮了数杯,还了酒钱。” 各位看官应该知道,武松最喜欢的就是喝酒,正如武松自己同施恩所说的:“我却是没酒没本事。” 可是,今天宋江叮嘱武松要“少戒酒性”之后,武松竟然只喝了几杯酒,就主动去酒店里结帐了。 小说的这一细节,说明武松是非常在意宋江意见的,宋江的话武松都一一铭记在心。果然,武松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醉酒的记录了。 那么,武松对宋江所说的“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的话,自然也是铭记在心的。 二是,武松与宋江从酒店出来后,走到了三岔路口,“武行者下了四拜。” 英雄话短情长。武松正是通过这无言的四拜,拜出了对宋江的一片尊重之心。因为,宋江教诲武松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我们在《多面的武松》一文中分析过,武松在柴进庄上见了宋江之后,武松的性格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就是因为武松在宋江的悉心教诲下,彻底地脱胎换骨了。 可以这样说,宋江是武松在江湖上结拜的第一个兄长,也是对武松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兄长。对宋江的知遇之恩,武松是没齿难忘的。 所以,宋江见了武松这深深的四拜后,忍不住要“洒泪”,要“不忍分别”了。 小说第五十八回,还通过这样一个细节,写出了武松对宋江的情义之重。 当时,武松、杨志和鲁智深等人正在二龙山商议与梁山合兵,攻打青州的事宜,只听鲁智深说道:“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至天下闻名。” 各位看官知道,二龙山的七个头领当中,只有武松一人是认识宋江的,还与宋江结拜了兄弟。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鲁智深所说的“有人说宋三郎好”的“有人”,指的当是武松。正是因了武松在二龙山上,当着鲁智深他们的面,时时在念宋江的好,所以,鲁智深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由此可见,武松对宋江的情义之重,武松是完全没有理由要反对招安的。 那么,武松又为什么要说“冷了弟兄们的心”这样的话呢? 其实,武松之所以会说这样的话,只是因为武松非常看重兄弟情谊,非常留恋这“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兄弟生活。毕竟,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后,这一百单八个好汉齐聚一堂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没两天。 金圣叹看出了其间的端倪,于是大笔一挥,回过头来就把武松先前反对宋江让位给卢俊义时,所说的“哥哥只管让来让去,让得弟兄们心肠冷了”那句话给删掉了。 因为,“冷了弟兄们的心”与“弟兄们心肠冷了”这两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对武松的这段话,袁无涯本的眉批批得很到位:“有此一段情事,方显得豪杰愤激心肠,弟兄亲爱情分,可快可伤。” 这武松对宋江,真可谓是兄弟情深。 应该说,宋江也是很懂武松的。所以,当宋江听了武松的这番言语之后,就对武松说道:“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而武松听了宋江的解释之后,也就不再言语了。 但是,鲁智深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鲁智深说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于是,宋江就借着鲁智深的话题,同众头领说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说实话,鲁智深的这几句话讲得是有道理的,因为,鲁智深讲出了那个社会的实情。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 一是鲁智深认为,皇帝是“至圣至明”的,只是“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了“圣聪”。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朝廷招安,还不如“各去寻趁”,自找门路快活的好。 二是鲁智深虽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却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宋江一番解释之后,鲁智深立马就同意了宋江的说法,再也没有对招安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了。 那么,梁山众头领听了宋江的这番解释之后,又是作何反应的呢? 小说写道,梁山众头领是“众皆称谢不已”,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至于众头领“当日饮酒,终不畅怀”,那只是因为李逵的这一闹,影响了众人喝酒的情绪,而与反招安的说法,是浑身不搭介的。 而李逵在菊花会上的所言所行,更不是为了反招安,李逵只不过是配合宋江演了一场双簧戏而已。 宋江与李逵演双簧戏的目的,就是为了立军威,明纪律,以便让梁山的好汉们能“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具体可参看《李逵的双簧》一文,在此不赘。 所以,在梁山的菊花会上,并不存在着反招安的斗争。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