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宋刘侍郎砖考

    □赵晨沙

    一、刘侍郎砖溯源

    刘侍郎砖,晚清吕佺孙所著《百砖考》,将其列入,并有一段注释:“……出宁波,同范甚多,亦有反文者,宋度宗纪元也。……又府轶官志知庆元府军事刘良贵于度宗八年任,刘侍郎当即其人……”

    该砖是南宋咸淳九年(1273)的官砖,为刘侍郎在其任内监造。《百砖考》中“知庆元府军事刘良贵于度宗八年任,刘侍郎当即其人”,点明刘侍郎乃刘良贵,于咸淳八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庆元府,宁波宋元时期称谓。南宋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翌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府治设在鄞县(今宁波市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庆元府置宣慰司;至元十四年(1277),改庆元路总管府。

    宋时,为防止藩镇割据,朝廷采取重文抑武政策, 加强中央统治。郡守由文臣担任,最高军事统帅往往也由文臣担任, 武将只能担任副手。沿海制置使是军职,其性质相当于海军机构的行政首长,选任上也以文臣为主, 武将担任沿海制置使往往要将军职罢去。尤其在南宋时期,面对异族入侵及战事的吃紧,对各州郡守的任用,实行军政合一,郡守衔带京朝官阶。庆元府作为当时的京畿要地,军事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往往由知府兼沿海制置使。《雍正宁波府志》卷十六记载:“刘良贵,八年”,印证了刘良贵知庆元府的这段历史。

    二、刘侍郎生平

    刘侍郎——刘良贵,生卒年月不详,其仕途足迹遍及浙江,史籍有诸多记录。

    《南宋馆阁续录》卷七记载:“刘良贵字贵德,温州人,淳祐元年徐俨夫榜进士出身,治书。”治书,古代官名,亦称持书侍御史。可见,刘良贵自淳祐元年(1241)金榜题名中进士以来,以秘书起家。

    《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八中记载 “刘良贵,永嘉人。侍郎。”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地位次于尚书。唐以后,以各部侍郎为长官之副。可见,刘良贵是一名副部级官员。

    景定三年(1262)四月,刘良贵以知嘉兴府待次(候补)身份,授命准备赴朝廷述职,还未赶到就被授任秘书丞(掌文籍等事之官),兼司封郎官。同年九月,刘良贵以秘书丞兼金部郎官兼左司郎官兼庄文府教授,授任著作郎官(史官)。同年十二月,授任将作少监官职①。

    这一年,是刘良贵官职累迁较频繁的时期;这一年,也同样迎来刘良贵从政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景定三年,时任丞相贾似道欲实施富国强兵政策,以解决当时土地集中于贵族、农民田土愈来愈少、朝廷财源枯竭的问题,于是计划推行“公田法”。时任都漕尹天府(知临安府事)的刘良贵,和由淮东总领转任浙西转运副使的吴势卿,均赞成推行“公田法②。

    景定四年贾似道颁布实行“公田法”。同年二月初七,设置官田所,任命刘良贵为提领,陈訔为检阅。同年六月十八日,朝廷下诏公田出售成功,刘良贵因功升转两官③。

    景定五年八月一日,刘良贵以中大夫行尚书左司郎官转任司农少卿(相当于分管农业的副部长)兼临安府知府,同年十一月十六日离任。主政临安府期间,他在府治中和堂后建听雨轩,为屋八楹,取东坡中和堂后“石屋树与君,对床听夜雨”之句为匾④。

    咸淳三年至七年(1267—1271),刘良贵任绍兴府知府⑤。咸淳六年(1270),萧山北海塘被钱塘江潮水冲击倒塌,当地百姓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旧时萧山属绍兴,刘良贵积极投入治水工作,主持重修北海塘。当时由于浪大无法填石下土,刘良贵亲自主祭,并植柳万株以固塘,名曰万柳塘⑥。

    咸淳八年(1272),刘良贵知庆元府(今宁波),兼太中大夫显文阁待制。咸淳九年(1273)离任⑦。其主政庆元府经历仅为1年挂零,方志所涉,语焉不详。

    南宋末期,元军大举南下,前线战事吃紧。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兵败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元军直逼临安,一时间天下舆论哗然,朝野上下惊恐。贾似道被贬岭南,押解路上被仇敌所杀。刘良贵受贾似道牵连,也被朝廷免职。同年九月二十八日,刘良贵再削夺两官,贬谪江西信州。“刘良贵,知信州,德祐元年任。”《江西通志》如是介绍。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统帅伯颜攻克临安。同年三月,虏宋恭帝赵显、宋全太后等北归。自此,南宋王朝气数已尽。祥兴二年(1279),残余的宋军与元军进行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宋丞相陆秀夫背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

    刘良贵其人,不知所踪,湮没于南宋末期浩瀚沧桑的历史长河中。

    三、刘侍郎砖与南宋宁波筑城史

    自唐长庆元年刺史韩察迁州治至三江口筑子城以来,对于宁波城墙的修筑,历朝有之。

    宋代,曾在唐子城的基础上至少进行过两次大修。北宋初期维修的重点是加固修补城墙;南宋时期底部更换城基包砖为加工的条石,其上部分为包砖砌筑,当时明州子城周回为420丈。

    北宋元丰元年(1078),文学家曾巩知明州,主持修缮罗城,多用旧城砖砌成,周回约2500丈,18里左右⑧。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及城砖实物,南宋对罗城至少做过三次整修。

    第一次是宝庆年间(1225—1227),胡榘兼知庆元府任内。此次重修罗城,除望京、灵桥、东渡三门翻新外,其它城郭楼门均进行了加固,历时近两年,所费钱钞达12500余缗。此次大修后,明州10座城门的名称及布局便有了明确的记载:东有灵桥门、来安门(原市舶务门)、东渡门,东南有鄞江门,南有甬水门,西有望京门(原朝京门),西北有郑堰门,北面有盐仓门、达信门,东北面有渔浦门。绍定元年(1228)正月,东渡门毁于火,并殃及灵桥门。后重建东渡门⑨。

    第二次是宝祐四年(1256)至开庆元年(1259),吴潜知庆元府任内。当时因长期疏于管理且多年未得修治,城门、城楼毁废十分严重。吴潜在上任后即上奏朝廷,在得到密旨后,先全面修治城墙,并重新建立巡铺制度,加强对城楼的巡防和管理,历时3年,共费钱69620贯,米170余石⑩。

    第三次是咸淳八年至九年(1272—1273),刘良贵知庆元府任内。修城之事,虽无记载,但透过刘侍郎砖实物,还原了这段历史。当时,元军先后攻陷南宋政权在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樊城和襄阳,南宋失去了整个国防线上最重要的一个防御据点。各地纷纷备战。庆元府毗邻京城临安,军事上为战略要地,构筑防御工事也是必然。刘良贵上任后,着手修缮罗城。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订制大批城砖,广征民力,加快修城进度。同时严格责任追查,确保工程质量。

    刘侍郎砖铭“制使待制刘侍郎”,注明了监造人的姓氏及官职,“咸淳玖年伍月内造”注明了制砖时间。“三十三甲”,即“三十三都”之总甲,是古代职役名。总甲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维持社会治安。

    这是宁波地区目前所见最早的刻有地方官员和基层组织负责人职务的城砖。古代,为保证城砖质量,防范安全隐患,朝廷实行了严格的安全责任制,除制定了城砖的大小尺寸外,还要求负责供砖的府、州、县各级官员及各砖窑的窑户、工匠等必须在自己参与制造的城砖上铭刻职务与姓名, 责任人一般由上而下铭文,每级都有相应责任人的名字。明确各类人员职责,以备事后追查不合格城砖相关者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制”,才保证了宁波城墙的高质量。

    砖铭“三十三甲”4字,另一种含义是地名,即“三十三都”,为古鄞县一个行政区划。据《鄞县志》记载,宋时“三十三都”在县境西南之句章乡,现今地理位置在海曙区鄞江镇、洞桥镇一带。

    “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这是一首题为《烧窑》的七绝,把古代烧窑的情形描写很逼真。宁波自古以来,民间窑火世代相续。尤其在鄞江、洞桥两地,曾经出土过汉晋时期的陶器及砖瓦,发现过以前的小型窑场——馒头窑。其中,洞桥百梁桥一带的窑场最为著名,所烧之砖,造型规整、纹样古朴、铭文清晰,敲之铿锵有声。

    元代,朝廷曾下诏毁天下城池﹐宁波的子城和罗城也未能幸免。至正八年(1271)﹐为了防备方国珍起义军的进攻﹐都元帅纳麟哈剌复筑罗城。

    而今,随着宁波城建进程的加快,在环城马路沿线,断断续续发现了罗城的遗迹。从考古资料获知,南宋时期的罗城四面环水,奉化江自南限其东,慈溪江自西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是典型的江南水城。

    ①【南宋】佚名著,《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卷八。

    ②【南宋】周密著,《齐东野语》卷十七。

    ③【元】脱脱主编,《宋史》本纪第四十五理宗五。

    ④ 【南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卷四十九、卷五十二

    ⑤李之良撰,《宋两浙路郡守年表》第88页,巴蜀书社,2001年。

    ⑥【清】方观承等纂修,《两浙海塘通志》卷三。

    ⑦【元】马泽修,袁桷等撰,《延佑四明志》卷二。

    ⑧【北宋】曾肇撰,《曾巩行状》。

    ⑨【南宋】胡榘修,罗濬等撰,《宝庆四明志》卷三·城郭。

    ⑩【南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等撰,《开庆四明续志》卷一·城郭。

    

    刘侍郎砖,目前所见有三种。

    砖拓图一:砖文楷体,双行并书。右书:“制使待制刘侍郎任”,左书:“内咸淳玖年伍月内造”。双行下有一“使”字,下作一“押”,下有“三十三甲”4字。

    砖拓图二:砖文楷体反书,双行并书。右书:“内咸淳玖年伍月内造”,左书:“制使待制刘侍郎任”。双行下有一“使”字,下作一“押”,下有“三十三甲”4字。

    砖拓图三:残砖,砖文楷体,双行并书。右书:“……制刘侍郎”,左书:“……伍月造”。双行下有一“使”字。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