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惠 之光

“红美人”丰收的喜悦

金融服务进渔港

建行支持越窑青瓷传统文化

绘画 周维勇

    扎根山海间

    宁波背靠四明山脉,面向蔚蓝的东海,尽赋山海之利。靠山吃山,濒海吃海,由此当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经营头脑的农民,成为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宁波虽是富庶地区,但乡村发展不平衡,普惠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党委一班人通过深入村头田间,走访调研“三农”需求,认为必须以“科技、共享、普惠”入手,来提供建行解决方案。同时,需要依托乡镇网点作为触角,抓住“山”和“海”做好深度文章,不断通过新金融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宁波特点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真正把中央、宁波市委市政府和总行党委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落到实处。

    寒露过后,浙东气温日渐变冷,尤其是沿海地区。

    象山半岛上金高椅村的橘农陈志岳,每天清早总要先来到橘园,因为这里有他的致富宝贝“红美人”柑橘。

    陈志岳带着帮工整天泡在大棚里,修剪、疏果、追肥、控水、吊枝……忙得不亦乐乎。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再过一个多月,就可采摘上市。

    57岁的陈志岳以前是渔民,十几年前退出捕捞业,回村种起了“红美人”柑橘,目前种植面积11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老陈刚创业时,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红美人”柑橘是娇贵的水果树种,地处沿海的象山县多台风,这种柑橘又怕寒冬烈日,需要搭建钢制大棚。他听说分行推出了普惠金融特色产品“甬橘贷”,就申请了30万元小额贷款,用于搭建“红美人”柑橘种植金属大棚。不懂种植窍门,他就主动向当地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请教,掌握了栽培、修剪、嫁接、管理等技术。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如今他种植的“红美人”柑橘最高亩产可达10万元,比种植普通柑橘翻了10倍以上。

    2001年,中国第一棵“红美人”柑橘在宁波市象山县选育试种。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如今象山全县栽培面积达3.9万亩,成为象山第一大水果产业。

    定塘镇是象山红美人的主产镇之一,也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省级柑橘特色农业强镇。离灵岩山不远,就是“红美人”种植大户毛杨阳的8个种植大棚,面积有300多亩,他雇了十几个帮工照料大棚。

    “我再三叮嘱他们,上市前一个半月不准打药,采摘的果子还要做农残检测。”毛杨阳说。

    2021年5月,正值“红美人”柑橘开花期,毛杨阳听说建行象山支行推出创新小微企业“甬橘贷”普惠金融产品,就顺利贷到了200万元,赶制了大棚。

    “按照每斤25元估算,今年我们农场的‘红美人’产值可达五六百万元。”他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目前分行为支持包括当地名特优产品在内的乡村振兴的涉农贷款余额420多亿元,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212亿元,惠及17000多户。

    宁海县长街镇月兰村被象山港紧紧环抱,全村有6000多亩蛏子、小白虾、梭子蟹等海产品养殖基地。郑高福是村里的养殖专业户和海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当初建行在村里推广移动支付时,他是村里第一个使用建行手机银行交易者。“下载建行手机银行APP后,只要手指点点,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支付。便捷,安全,太好了。”郑高福说。郑高福也是村里第一个使用建行助农贷的客户。由于他的引领作用,月兰村成为建行手机移动支付村。

    手机移动支付村建成后,分行又组织专门团队,推介助农创新产品“甬新农贷”,目前全村70多户养殖户,用上了小额贷达980多万元。月兰村的示范作用,影响了整个长街镇,现在全镇在建行长街支行涉农贷的有260多户农户,享受建行优惠贷款。

    清明时节,在中国蛏子之乡——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长胜村养殖户孙有银的鱼塘边,沐浴着阵阵海风,孙有银正在养殖海塘里忙于收获蛏子,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快乐。

    孙有银见到长街支行行长蔡赛赛、客户经理潘丹君现场来访,停下手中的活计交谈起来。

    “我有三口塘,加起来面积有80亩。当初,建行雪中送炭给我助农贷10万元,为我蛏子进苗养殖,解了燃眉之急。”孙有银声音洪亮地说。

    “下步有什么打算?”蔡赛赛问。

    “80亩养殖塘,蛏子收获后必须清塘,马上安排下季蛏苗养殖。我合计合计,算了一下自有资金,每口塘需要增加10万元流动资金,总共需要30万元贷款。”孙有银扳着手指说。

    “这样的话,减去原先10万元信用贷,资金缺口在20万元左右?”潘丹君问。

    “是的。”孙有银应答。

    “你哪里还有房产可供抵押?”潘丹君提示。

    “这样的,我跟我的侄子商量好了,他在县城有一处价值约400万元的房产,同意让我抵押。你们帮我合计一下,如何?”孙有银微笑着说。

    蔡赛赛跟潘丹君商量、估算了一会儿,说:“这样,余下的流动资金缺口,我们用抵押快贷帮你解决吧。”

    孙有银听了,高兴地说:“好的。谢谢建行,谢谢你们上门服务,这样的话,我下步的生产经营心里就有底了。”

    “建行真接地气。”见到徐正通,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徐正通家庭农场是一家专门从事蛏子、小白虾、梭子蟹养殖经销的农业小企业,分行乡村振兴小分队了解到他在经营过程中遇到资金困难,就给他推介了助农贷产品,徐正通递交申请后获得了14万元优惠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革命老区浙东四明山,春日里云缠雾绕,万木吐新,尽显生机。

    位于老区的宁波市余姚陆埠镇裘岙村大片茶山上,建行宁波市余姚陆埠支行行长赵晓鹏、客户经理徐丹丽,正在走访裘文苗家庭茶园。

    裘文苗是建行“政银担”贷款首贷客户,他是茶叶种植专业户,也是余姚华悦茶厂经营者,企业从事茶叶精制,年产值在800万元左右,产品远销中东地区。

    现场督查乡村振兴落实情况的分行纪委办纪检员郑静芳问到“政银担”贷款情况时,裘文苗黑里透红的脸庞呈现了笑容,说:“我前期收购资金紧张,向建行贷了150万元。手续简便,利率优惠,贷款到账速度真快。”

    “今年有了建行的支持,我的资金活泛了。估计产值会突破一千万元。”当赵晓鹏问裘文苗下步打算时,裘文苗高兴地回答。

    听说建行来人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裘明辉兴冲冲地赶来。

    “我村是2020年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乡村特色产品专业村,目前有专业茶厂39家,从业人员320多人,去年经营收入4.8亿元。”裘明辉一下子亮出了村里的“金名片”。“有了建行‘政银担’这么好的产品,下步村里还有20几家茶厂需要资金,估算贷款总额会超过2000万元。”裘明辉又补充道。

    这时,裘文苗大声插话:“徐丹丽经理带支行员工主动来村服务,这么贴心,我要为建行打12分,2分是附加分。”

    徐丹丽被夸得脸“唰”地红了,说:“感谢村里的支持配合,我们的服务是应该的。”

    山村里的人嗓门高,纯朴又热情,徐丹丽话音刚落,又赶来六七位村民,他们都是裘岙村茶叶专业社的经营户,有些人手上还拿了一叠贷款申请材料。

    七嘴八舌中,一场“政银担”贷款需求对接会,在老区茶园热烈地展开了……(下转A14、15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