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宸 自许宏先生1996年进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已从事考古工作有25年之久。他是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的主任及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主持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钻探和发掘工作。这本《发现与推理》是他“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书籍的第一辑,记录了他和他的同事们长年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发现,学术争论,还有人事记忆。尽管这些内容皆具有高度的学科专业性,但因作者是以浅白通俗的语言写成,所以即便外行如笔者,也能从中读出考古工作的艰苦烦难和丰富渊深。 许宏先生的学术方向主要是夏商周三代的断代考古及中国古代城市考古,所以《二里头都邑“不动产”大发现》一文所记录的过程几乎就是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文章中,许宏首先感谢了前辈考古人的努力探索,称自己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深化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认识。作者提出: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和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宫室建筑群等“不动产”,它们的发现和当时中国考古学科转型期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有着密切关系。简而言之,就是逐渐从以文化史为中心的研究转向全方位的社会考古。考古队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从地底下挖出一些东西”,而是会同时注重地下城市建筑规划、街道布局等内容。就像不少外国学者认为二里头只是一处大型祭祀中心,称不上“都邑”一样,我们需要用确凿的考古发现来应对诸如此类的观点。 《中国最早的青铜钺发现记》也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考古文字。考古有大项目,也有小意外,许宏记得,20多年前,一个名叫郭占先的老乡来找自己。他说他在帮亲戚盖房时挖到两片破铜片,自己当然是看不明白的,于是就拿来交给考古队看看。结果经过文物检测部门的X光机测定,这两块铜片的平均含铜量为93.3%,锡含量为5.7%,属于低锡青铜,形制与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玉钺相近。专家一致认定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斧钺,是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珍贵文物。 在考古学界,要下一个定性的结论非常困难,因为你必须经得起任何质疑。而且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考古发现的增多,一些原先的“定论”往往会引起争议,甚至被推翻。《“秦代造船遗址”定性,谁更权威?》中就介绍了1974年在广州市区发现了一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的情况。一直以来,对该遗址的性质判断争议不断,并形成了“船台说”和“木结构建筑说”两种主流观点。1996年,“秦代造船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一权威公布却并没有中止文物、考古、历史、地理、环境、水利等各领域专家的争论。事实上,这场论战持续了40多年。这在考古界,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很罕见的。 考古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随着近年来文物收藏热的再度兴起,以及前不久三星堆遗址黄金面具的出土,大众对于考古界的关注和了解不断加大。这本由考古界权威专家写作的《发现与推理》,再一次拉近了普通读者与考古文化之间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