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洋卢村乌椔树墩的往事

三棵苦槠

文昌阁

田洋卢村全貌

    □卢厚德

    老家村东的乌椔(zī)树墩(苦槠树墩),是我们孩童时最喜欢去玩的地方。

    苦槠树,村人叫“乌椔树”,据说这是宁海人的习惯叫法。因其果实苦涩,也有叫苦珠树的。村里叫乌椔树墩的地方,其实就是长着三棵苦槠树的卢氏文昌阁(文昌书院)的废墟。乌椔树墩的叫法很土、很象形、很原始,现在村里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对那地方也还这么叫。

    村子叫田洋卢,那是宁海西陲门户桑洲镇里的一个小村子。看似名不见经传,翻开历史画卷,却有浓墨重彩的曾经。据《宁海卢氏宗谱》,卢姓先人卢诜世居青州,宋建炎三年(1129)随高宗南渡,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后至桑洲寿星岩下的模坡地定居。因人口渐增,族人从坡上徙居到山下清溪南岸,便是如今的田洋卢村。

    寂寞生长 乌椔树记载往事

    叫乌椔树墩,是因为村里那三株苦槠长的位置明显比周围的高,是一块几十平方米的高地,形似土墩,墩上长树,村民忘了树与田洋卢历史文化的关系,就象形地叫着“墩”。因长着苦槠树的缘故,便叫成乌椔树墩,这个叫法由来已久,而这一叫应该叫了几百年。

    孩提时,当我们叫着乌椔树墩,到那里玩耍的时候,卢氏文昌阁的废墟,已经沉寂了许久许久年。往事尘封,繁华剥落,昔日王谢堂前燕,早飞入寻常百姓家,徒留瓦砾废墟与三株孤寂的苦槠树。我们不知道祖上有个卢原质,科举高中探花,不知道苦槠树该叫“探花楮”,也不知道那始建于宋末元初的文昌阁,也曾是名声在外的文昌书院。

    那位曾由明皇帝朱元璋钦点的探花郎,在名气上似乎不如他的表弟方孝孺,但他却是宁海县自隋代开始科举取士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在这1300余年中唯一荣登殿试一甲三名的进士,却因方孝孺之故,不肯苟活而从容赴死。

    永乐元年,自朱棣灭方孝孺十族,灭卢原质三族以后,田洋卢村很长时间形同空村。因惧怕朱棣的淫威,村民离乡背井,流落他乡。当年卢原质高中探花时手植的三棵苦楮树,在卢氏文昌阁的废墟上寂寞地生长着。它们默默地承受着焚毁文昌阁的烈焰的烘烤,无奈地注视着族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痛苦地经受着昔日生机勃勃的村庄一夜之间变得死气沉沉。

    守护村人 乌椔树曾是儿时天堂

    但是,乌椔树墩曾是我们孩提时的天堂。

    每到秋冬季节,在苦槠下玩耍,打树上的苦槠树籽,这是我们最有兴趣和快乐的事。那时候食物极度短缺,祖上栽下的苦楮树枝繁叶茂,秋天时,树上结满苦槠树籽。这苦槠树籽乌黑发亮、圆润可爱,籽肉虽然有点苦涩,放在手炉烤熟后却糯嫩可口、清香四溢,放在嘴里嚼着,有股特别的甜味,食后留香,回味无穷。那时,这是相当不错的零食,不花钱,拾捡又方便!好多时候,我们都是冲着这个好处去那里玩耍的。只是那时,没人给我们讲村史,讲祖上的荣光。

    乌椔树墩下,是一块两亩左右的稻田,属于邻近的竹山头村人家的。年少的我们也不懂为什么竹山头人的田会在田洋卢,会在这乌椔树墩下。这田的稻子,一般每年种两季,因为苦槠树冠荫蔽的缘故,阳光不足,靠近树的地方,水稻长得稀稀拉拉,几乎没什么收成。到秋天苦槠树籽成熟时,我们便会毫不珍惜地踩着稀稀拉拉的稻子,在田上用石头投掷树上的苦槠树籽,然后捡果子,把稻田践踏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事我们会一直做到冬天。这让田的主人很生气,无稻可收不说,来年还得捡我们投掷的满田的石头,但又无奈,因为毕竟这田在田洋卢的“领土”上。

    竹山头人的田会在田洋卢的事,后来我问了父亲。父亲说这田是我们祖上一富户人家嫁囡的嫁妆,女儿嫁到竹山头,田也跟到竹山头了。不是同村人的田,打苦槠树籽时我们便无所顾忌,只图爽快。现在想想我们这些野孩子也够“坏”的,全然不顾外姓田主人的感受。

    苦槠树籽打得多的时候,我们便交给母亲。母亲用石磨磨,把它制成苦槠豆腐,变成了一道很好的“下饭”。那个年代,这是难得的佳肴,省钱又好吃!现今苦槠豆腐是一道很好的食疗名菜,价格昂贵。由于苦槠树籽的缘故,我们对乌椔树墩充满着亲近、热情、依恋。这份朴素的情感到现在依然如故,只要想起它,走近它,心里总有暖暖的回忆,就像母亲身上散发的温馨气息,始终笼罩在我们身边,多久都不会散。

    传承遗风 乌椔树再现光彩

    说来惭愧,比较系统地了解村史族谱是近几年的事,是跟“乡土宁海”李恒迁老师一道做乡土文化整理工作以后。以前忙于求学、工作,疏忽了对村史及祖上历史的了解,哪怕是对卢原质这样同村的历史名人的了解也近乎一知半解,这是非常有愧于先人的,我们差一点都忘了自己的根了。

    祖上卢原质当年与方孝孺一道曾在文昌书院读书,高中探花后,在文昌阁前手植三棵苦槠树,目的是为了勉励鞭策在书院中就读的村中学子及卢氏后人,要刻苦读书、坚韧不拔、先苦后甜,延续读书种子的文脉,继承历史,开创事业。

    如今,文昌阁前的三棵苦槠被叫做探花槠,废墟旧址上建起了卢原质纪念馆(探花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的善男信女、有心振兴村风的热心人士,开始整理荒芜的文昌阁旧址,建筑文昌庙。我的表哥卢秉仁先生有识见,了解村里的历史,有很强烈的振兴村风的使命感,所以便开始酝酿在这里重建文昌阁(文昌书院)事项。在他与村干部的努力下,文昌阁几经曲折终于在探花楼不远处重建成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让人欣慰的是,如今在遗址上重建的文昌阁及探花楼庄严宏伟,散发着圣洁的光彩;探花槠生机勃郁,时刻在勉励鞭策后人。书香传家的家风重新得到了传承。

    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明朝万历十八年季春, 宁海县令曹学程撰的《卢氏文昌阁碑记》里的话:“探花有灵,卢门敬慰;探花有里,卢门振起;探花有名,卢门勒铭。”惟愿家乡越来越好。

    周林云 周衍平 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