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珠给孙女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
|
俞祝伟(左)检查小区垃圾分类情况。 |
|
王章流入户指导,为居民讲解“撤桶并点”工作。 |
在鄞州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日复一日做着不起眼的小事,他们相信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他们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他们微小的力量保护的却是未来的整片“森林”。他们就是“垃圾分类引路人”,他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拉风(垃圾分类)人”。 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们携手共建 李文珠是下应街道天宫社区一位居民,她总说自己很普通,只是做了普通人都会做的小事。见到李文珠时,她穿着一件黑色的羽绒服,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记者在厨房间看到酱油瓶调味料琳琅满目,但摆放有序,墙上一张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格外醒目。“这张海报是为了提醒家里每个人参与分类。”李文珠笑着说。 “在我们家,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习惯,我们已经分类5年多了。”李文珠说,“垃圾分类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顺手分一分,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 为了督促其他居民也参与垃圾分类,每天早上,李文珠都会下楼查看分类情况,帮着督导员一起破袋、指导,“分错了,我就指导一下,有人愿意听,也有人不愿意听。不愿听的,看我们一直站在桶边,有一天也会改变的。” 在天宫社区居住了近10多年,小区里的邻居也渐渐成了李文珠的朋友,只要社区有垃圾分类志愿活动,李文珠都会拉上朋友们一起参加,入户指导、捡拾垃圾、分类培训。很多时候,她还会带着小孙女李欣谧一起参加志愿活动,李欣谧也成了小区里的垃圾分类小明星。 文明蕴含在细节之中 每个人都是社区治理一分子 全年无休,每天的工作时间近14小时,而一个月报酬仅1200元,你能坚持多久? 今年81岁的骆岳富在这样的岗位上已坚持了一年多。他是首南街道和顺社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负责和顺家园北区共406户居民的垃圾分类督导工作。骆师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30平方米的垃圾房中度过。垃圾房设在小区西面,夏天闷热异味、冬天寒风倒灌,这些都未曾动摇过他。 “我很少更换工作,做了嘛就一定要做好!”骆师傅年轻时在一家企业任职,后来下海自己做起了生意,正是这顶真的性格让他在这份岗位坚持至今。“很多人说这垃圾分类督导员不好做,就是为这句话,我也要做好给他们看看。”骆师傅笑着说。 和顺社区是一个安置小区,除了居家老年人,还有半数以上的年轻租户。年轻人作息不定,给小区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工作增加了难度,除了定时督桶外,骆师傅还要不间断地在小区巡逻捡拾垃圾包,“最难的时候,刚捡完一圈,转身又有了。”骆师傅苦笑道:“但是,现在好多了,楼道垃圾基本没有了。” 就怕年轻人下班晚,来不及扔垃圾,骆师傅常常守到晚上10点多。面对新来的租户,骆师傅也是耐心指导,一些年轻居民为了感谢他,还专门送来了奶茶,叮嘱他注意休息。“做久了也习惯了,只要看到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居民分类越来越好,我就满足了。” 深入垃圾分类第一线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王章流,明楼街道常青藤小区物业经理,2019年入职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谈到垃圾分类工作,王章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只要能面对面聊一聊,住户理解了,垃圾分类工作就顺畅了。” 常青藤小区是一个有近20年房龄的老旧小区,自小区建成交付以来,垃圾桶的摆放一直以单元为基准,246个单元就有246个点位。然而,要做好垃圾分类源头提质工作,撤桶并点是首要举措,这对老小区来说可谓是改变非常大、挑战也非常大。 为得到居民的理解,王章流带领团队并会同社区在确定“撤桶并点”方案后,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上门宣传工作,“居民刚开始总是不理解的,我们这样上门面对面宣传一下,居民就懂了,虽然辛苦但也值得。”要走访3600多户居民是个大工程,为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王章流把家“搬”进了小区办公室,经过2个月时间的集中走访,246个点位顺利撤并至16个点位,并在今年初最终撤并至6个。 被问到推进工作中是否遇到特别不理解的居民时,王章流摇了摇头说:“走访工作比我们预期的要顺利许多,我们在入户指导过程中,发现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很支持。有些居民还会给我们提很多好的建议,帮助我们推进这块工作。我们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这么成功,都是咱居民的功劳。” 用“脚步”丈量质量 让老百姓共享分类成果 早上8:30,俞祝伟正骑着一辆灰色捷安特自行车在白鹤社区查看,看到记者,他赶忙跳下车,亲切地邀请记者一同查看小区。“我们虽然是老旧小区,但每个垃圾投放点都是按照星级酒店标准清洗的,居民的分类质量也很好。”俞祝伟说。 俞祝伟是白鹤街道城管办干事,专职负责垃圾分类工作,每天都要跑不少小区,查看垃圾桶清洗情况、居民分类情况,了解督导员工作情况,“得赶早些,不然一天走不完。”俞祝伟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已经一年多了,“相比以前的工作,垃圾分类更有挑战性,但居民现在都很支持,我很有成就感。” 白鹤街道属于老城区,老旧小区、拆迁小区比较多,要改变小区居民投放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督导员队伍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抓手,只要抓牢督导队伍,提升垃圾投放点、垃圾房保洁力度,居民就能慢慢看到小区环境的改变,自己也会随之改变。由于督导员队伍不稳定,俞祝伟每天都要确认督导员到岗情况以及履职情况,每个月还会督促社区对督导员开展培训,有时候社区忙,他就自己给督导员上课。 谈到现在的分类情况,俞祝伟表情轻松很多。“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小区环境提升不少,居民也自觉践行垃圾分类,有一次在镇安花园小区,看到有居民拎着好几袋垃圾到投放点,结果来晚了几分钟,垃圾房已经锁门了,她就转身又将垃圾拎回家了。”居民分类习惯的点滴改变,给了俞祝伟莫大的信心和感动。 “拉风人”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事”,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润物无声”,慢慢转变了居民的分类习惯,推动全区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向前。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陈昭 李佳静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