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朝廷第一次招安梁山时,梁山上并不存在什么反招安的斗争。 有的看官可能就要问了,既然梁山不存在反招安的斗争,那么,阮小七倒船偷御酒、李逵扯诏骂钦差,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我们细读小说,就会发现阮小七也好,李逵也罢,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有幕后主使人的。而这个幕后主使人不是别人,正是军师吴用,是吴用设计并安排了这一切。具体请参阅《吴用的心机》一文,在此不赘。 那么,吴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吴用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反对朝廷招安,相反的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朝廷的招安。因为吴用觉得,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只有让朝廷充分领教了梁山的厉害,才能赢得朝廷对梁山的尊重,才能争得梁山应有的位子。也只有这样,梁山的招安才能真正成功。 招安失败,陈太尉一行离开了梁山之后,宋江和吴用曾有过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宋江道:“虽是朝廷诏旨不明,你们众人也忒性躁。” 吴用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朝廷忒不将人为念!如今闲话都打迭起,兄长且传将令:马军拴束马匹,步军安排军器,水军整顿船只,早晚必有大军前来征讨。一两阵杀得他人亡马倒,片甲不回,梦著也怕,那时却再商量。” 在这段话里,吴用一句“招安须自有日”,一句“朝廷忒不将人为念”,就点出了此次招安失败的实质。接着,吴用建议宋江要提前做好迎战准备,只有等杀得朝廷“梦着也怕”了,“那时却再商量”招安的事情,才较为妥当。 吴用的话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后来招安的进程,就充分印证了吴用判断的准确。那么,梁山众头领听了吴用的这番建议之后,又是什么态度呢? 众头领全都赞同道:“军师言之极当。”并没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后来,宋江曾对雁门节度使韩存保讲过此次招安失败的原因:“便是朝廷诏书,写得不明……那两个张干办、李虞候,擅作威福,耻辱众将。”(七十九回) 那么,宋江为什么要对韩存保说这样的话呢? 因为韩存保是韩忠彦的侄儿,而韩忠彦乃是国老太师,朝廷里的许多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所以,宋江就想通过韩存保的关系,能把“梁山泊的弯曲”上奏圣上。 宋江的计策果然成功了,正是在韩存保的运作之下,才有了朝廷对梁山的第二次招安。宋江为了谋求招安,真的是煞费苦心了。 小说里有这样一首诗,写得很到位。诗曰: “贝锦生谗自古然,小人凡事不宜先。 九天恩雨今宣布,可惜招安未十全。” 所以,如果要把第一次招安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梁山,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朝廷招安不成功,并不是梁山反招安斗争胜利的结果。 (四)朝廷的第二次招安。这是在小说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 朝廷的第二次招安之所以还是以失败告终,错依然在朝廷,而不在梁山。具体来说还是两条: 一是高俅使诈。 小说写道,高俅带着十个节度使,领着十三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前来征剿梁山。可是高俅到了梁山之后,却接连打了两个大败仗,直吓得高俅心惊胆战、鼠窜狼奔。 就在高俅无计可施的时候,朝廷第二次招安梁山的天使就到了。这就把高俅放到火上烤了。如果不让朝廷天使去招安梁山,那么,高俅已连折了两阵,连那些船只也全都被梁山烧毁了,高俅显然是打不赢梁山的。如果让朝廷天使去招安梁山,万一招安成功了,那么,高俅的脸面又该往哪里放?高俅怎么好意思再回京师去呢? 高俅面对着朝廷招安梁山的诏书心下踌躇,左右为难,用小说的原话说是“数日主张不定”。 这时,平时为人“克毒”,人称“剜心王”的济州老吏王瑾,给高俅出了个主意,说是诏书里有个后门,只要将“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这句话分作两句来读,将“除宋江”读作一句,再将“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读作另一句,等把梁山好汉都赚到了济州城里,就先杀了宋江,然后再将其他人拆散,分调开去,这样就可轻松灭了梁山。 王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借招安之机,用诈术来引诱宋江他们下山听诏,然后一举剿灭梁山。心怀鬼胎的高俅听了王瑾的这番建言之后,不禁大喜过望,当即就提拔王瑾当了帅府长史。 难怪容与堂本在这里忍不住要连批两个“好货”了。这高俅之“恶之至也”,可见矣。 可是,闻焕章却对王瑾的建言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闻焕章对高俅说道:“然虽兵行诡道,这一事是天子圣旨,乃以取信天下。自古王言如纶如綍,因此号为玉音,不可移改。今若如此,后有知者,难以此为准信。” 但是利欲熏心的高俅并没有采纳闻焕章的建议,只是简单应付道:“且顾眼下,却又理会。”然后,高俅就派人前往梁山,令宋江全伙都来济州城下,听宣天子诏敕,赦免罪犯。 宋江听到这个消息后是喜从天降,笑逐颜开。 卢俊义看出了事情的蹊跷,怀疑高俅会所从中作祟,于是,就对宋江说道:“兄长且未可性急,诚恐这是高太尉的见识,兄长不宜便去。” 但是招安心切的宋江却不以为意,说道:“你们若如此疑心时,如何能够归正?还是好歹去走一遭。” 这时,吴用就提出了一条相机而行的两全之策。一方面,让宋江带着众头领,前往济州城下听读诏书;另一方面,又派李逵、扈三娘各引一彪人马,埋伏在济州东、西两路,以防不测。如果听得连珠炮响,就杀奔济州北门。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卢俊义、吴用的所料。当朝廷天使按照高俅的要求,读到“除宋江”这三个字的时候,吴用便看着花荣说道:“将军听得么?” 花荣听了,便心领神会。于是,等朝廷天使一读完诏书,花荣便大声叫道:“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则甚?”说着就搭箭拉弓,只一箭,就射中了那天使的面门。 济州城下的那些梁山大小头领见了,就齐声叫道:“反!”那乱箭就如雨点似的望城上射来,吓得高俅转身就逃。 这时,济州城四门大开,那些早已埋伏在城里的各路官军,就一窝蜂地杀了出来。可是,那些官军只追了五六里地,只听得后军炮响,只见东有李逵,西有扈三娘,各引着兵马杀将过来。宋江他们见了,也都回身卷杀过来。三面夹攻,直杀得官军大败而归,死者无数。 这高俅想借招安之机除掉宋江的诡计,就这样落空了。 难怪小说编写者写到这里,要作这样的感叹了:“只因高太尉要用诈术,诱引这伙英雄下山,不听闻参谋谏劝,谁想只就济州城下,翻为九里山前。” 容与堂本的回末总评也感慨道:“李秃翁曰:从来小识见、歪肚肠,干得恁事,适以自误误人耳!彼方以为张良、陈平不是过也,可发大笑。而王瑾者,其榜样乎?戒之,何如?” 二是诏书不明。 这朝廷第二次招安的诏书与第一次的那份相比,虽然在语气上有所缓和了,但是,内容却还是换汤不换药。 除了表明要赦免梁山众人所谓的“过恶”,让为首者“诣京谢恩”,随从者“各归乡闾”之外,既没有肯定梁山的忠义之举,也没有给梁山众人一官半职的封赏,有的只是“朕闻梁山泊聚众已久,不蒙善化,未复良心”,“速沾雨露,以就去邪归正之心;毋犯雷霆,当效革故鼎新之意”之类的训斥。 这朝廷的诏书与梁山的期望,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过悬殊了。可见,朝廷第二次招安的失败,也不是梁山反招安斗争胜利的结果。 朝廷第二次招安的失败,既让宋江他们“全忠仗义,辅国安民”的希望又一次化为了泡影,也让高俅彻底化解了两次兵败的困境,又从地上拣起了那块无耻的面具。你看高俅是怎样申奏朝廷的:“宋江贼寇,射死天使,不伏招安。” 于是,在蔡京等“奸佞之臣”的暗中操纵下,朝廷又派兵增援高俅,再次围剿梁山了。 可是,这次高俅不但没有从梁山讨得半分的便宜,反而连带着还把自己送上了梁山,成了梁山的阶下囚。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高俅被擒上梁山之后,素以惩治滥官污吏为己任的宋江,不但没有杀了这个恶贯满盈的“奸佞之臣”,反面还把高俅捧为座上宾,礼数周到,恭敬有加。 那么,宋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不合常理的事情呢?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