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读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30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性选择理财产品 警惕“高收益”骗局

    近日,一位阿姨走进中信银行江东支行,表示赎回基金的资金已到账,激动地表示要将这笔钱转走,工作人员便简单地询问阿姨这笔钱要汇给谁?认不认识收款方?阿姨表示要将钱转账给另一个理财公司的客户经理,用于购买回报率能达到10%的理财产品。阿姨是在证券营业厅认识的这个人,他声称自己是某理财公司的客户经理,公司拥有高额回报率的产品。这位阿姨觉得去年基金行情不好,便想通过投资理财将亏损的部分赚回来。

    随后,银行工作人员向阿姨解释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规定理财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刚性兑付,投资者自负盈亏。所以但凡有人承诺产品保本保收益,收益率超过8%,就要审慎考虑,尤其面对收益明显偏高的产品时,需要进一步对产品做好相关核实。阿姨听银行工作人员这么一说,慢慢回归理性,没有再继续转账。

    中信银行宁波分行提醒:进入“真净值”时代,金融消费者选择理财产品更要理性谨慎。建议可以通过一看,二问,三匹配的方式来选择。

    一看产品资质。金融消费者关注理财产品资质、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购买,购买前在其公示的官方平台查验理财产品“真伪”,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品牌印象、口头介绍等去判断。

    二问产品期限和相关费用。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金融消费者应提前向具有理财资质的银行员工明确产品投资期限,并询问购买、赎回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从而根据自己资金周期安排,选择产品。

    三匹配。首先,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相匹配。金融消费者应科学评估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理解和接受投资收益与风险承担的关联性,认购相契合的理财产品。其次,理财需求与产品流动性相匹配。金融消费者应结合自身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选择理财产品期限。再次,理财偏好与产品投向相匹配。消费者只有在明确自身投资偏好的前提下,才能合理配置理财产品、分散风险,在资产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宁波银保监局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念,理性看待净值型产品,不要一味追求收益而忽略自己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宋欣庭 顾盈瑜 赵振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