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外桃源 儒雅洋

何涵的家祠——承志堂

儒雅洋村的碉楼

何氏宗祠的戏台

    冬日的午后,记者有幸来到位于象山西周镇东南青龙山南麓的丘陵古地儒雅洋村。

    这是2005年首批入选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占地65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掩藏在群山翠竹之中,一径幽深,宛若世外桃源,迈进去便能让人宁心静气。

    穿梭在这片自清初陆续修建而成的古建筑中,记者看到了断壁残垣的美,也看到了居住在老房子里的老人们安静祥和的生活。夕阳西下时,老屋的屋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勾起了记者无限遐思:在这些老屋正青春的时候,有着怎样活色生香的场景?

    儒雅洋村的望族

    过去,曾有何、王、赖、李、裘等氏族迁居于此,但经过数百年发展,只有何氏成为佼佼者。目前,村里遗留的古建筑群都是以何氏家族的建筑群为主体,有何恭房、友二房、新大份、承志堂、友五房、友六房等,建筑年代虽有不同,但格局大致相似,四合院、大车门木雕精细,且雕文绝少雷同,整个建筑群凸显“山环水抱必有气”的格局,也可以看出何氏家族的地位。

    究其原因,一是何氏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严守耕读传家、孝悌忠信的家风家训,坚持不懈建宗祠、修宗谱、办族塾。二是何氏世代不忘积德累仁、德以律己、仁以待人,见困于荒者则施米谷,迫于寒者则施絮棉,艰于殓者则施棺,以义为利,救人急困。世代如此,成为传统。三是他们致力于家族和乡村的文化建设。虽然何氏迁居至此后,几乎没有出过大官,但何氏珍惜儒雅之名,愿家家户户都成为书香门第。考虑到乡邻读书不易,自乾隆时期起,便以族塾为村塾,兼纳异姓子弟就读。

    记者在儒雅洋村拜访了宁波工艺美术大师、简舍竹刻馆馆主朱宏苏老师。他也是儒雅洋人,在他的帮助下,记者觅得一本刚刚整理完的《儒雅洋村村落通志》,从书中何氏后裔何敏求先生的自述中,找见了当年儒雅洋的“最美人间烟火气”……

    创办广志女校

    何敏求出生于1915年,22岁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4年返乡辗转象山、宁波从教,声望渐高。1976年,加入民革,后来被吸收为宁波诗社成员,担任象山缨溪诗社名誉社长,印行《敏求诗抄》。1984年起参与编纂《象山县志》、《象山县地名志》,曾被民革宁波市委评为“民国荣誉老人”。2001年,还以耄耋之年应邀参与点校民国《象山县志》,历时三载。2006年,以91岁高龄辞世。

    何敏求的父亲何涵,号旭蕉,曾在清朝乡试中考取过副贡生,担任过桐庐县的教谕,后来辞职回到儒雅洋,开风气之先,冲破封建礼教重男轻女的思想,创办了“广志女校”。

    何敏求在书中写道,父亲因袭祖上馀荫,拥有田园、房屋、山场,但他不做守财奴。当年有人组织农民起事,他组织村民自保。在兴建家祠承志堂时,建简易楼房10套,以月租银圆壹元(折合米二斗)租给他们。每年除夕前,他还派专人调査村中缺衣少食困难户,视人口多寡,送粮上门。

    何涵特别重视后代教育。20世纪初,正兴办学堂之风,史、地、算学以及英语、常识、图画、体操,都成为必修科目,时称洋学堂。何涵亲自到宁波参观,请来工匠,在宅西南建造洋房3幢、面积约150平方米的礼堂,另建宿舍、炊事房和校园,并引入河水做花园水池,于1912年开学办起了广志女校。教师除县内饱学之士外,还从杭州邀请体育、音乐教员教学。

    除了邀请村里的适龄女童来学习,何涵还邀请外村亲友家的闺女来就学,年龄最大的24岁。后来在丹城兴办女子学校的傅规清亦曾在此就读。对学生,他一律免收学费。

    虽然何敏求出生时,女校因种种原因已经停办,但童年时期,他对女校当年的两件教具还是印象深刻。一件是自制大算盘,宽约50厘米,长1米,木框木珠,竹穿棕丝为档,悬式;示范时移动木珠,棕丝起固定作用。另外一件是英国产的缝纫机,供高年级学生实习使用。

    当时女校声名远播,名噪甬上,甚至引来英国教会办的学校、宁波斐迪中学校长雷汉伯慕名来村参观。

    祭祀过节的习俗

    在何敏求印象中,童年时代最好的去处就是家祠承志堂。在儒雅洋村东北入口处,一字儿排开有三座祠堂,最南是何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称老祠堂;中为何氏支祠,乾隆晚期(1784年)由私宅改建,称崇本堂,民国以来作小学校址;北首一座最后建,规模宏大,占地25亩,始于清光绪末年(1907年),历时数年建成,是何涵独力营建的家祠,取名承志堂。

    承志堂正厅三大开间,高大而宽敞,显得庄严肃穆。正中放历代祖先牌位,春秋两祭便在这里举行。祭祀前一天,家里就忙碌开了,厨房准备煮猪头、鸡、羊肉、肴馔,司杂务的擦洗用具装入筐内。祭祀当天,大清早就把祭品及用具送过去。正厅当中,两张高桌拼合在一起,上一桌安放十六会线饯:包括水果四碟、京果四碟;下一桌安放五祀。杯、碗、筷置于桌沿,上首置爵(古代的酒杯)五只,三腿,椭圆形,显得古色古香,爵锡制。三方置高脚椅十把,红色小呢椅披、椅垫置放整齐。

    因为是家祠,参加祭祀的仅限于友、恭两房子孙。吉时将到,舆、桥纷至。男丁长袍马褂,女眷长裙曳地,钗光钿影,一路行一路笑语喧闹。祀典开始,司仪按程序高唱“鸣炮”、“奏乐”后,主祭者和与祭者分别就位,友、恭两房的晚辈依次入列,前后不能逾序。接着,上香、献酒、跪,再“俯伏”,参加祭礼的人伏在地上,以额加手。而后司仪宣读祭文,再拜。如是重复三次,礼成。男丁退立两旁,女眷按辈份分列晚拜,闺女未出阁者不与祭……

    对这些繁杂的祭祀,幼年的何敏求充满了好奇,而童年时儒雅洋的元宵、端午和七月三十,他更是印象深刻。元宵节玩灯,大人们用竹丝、麻线扎起架子,外糊桑皮纸,灯架上插小铁钉,形式以荷花灯或兔灯为多。荷花灯擎在手中,兔灯则在底部加四个木轮子,用麻线牵着走,还边走边喊:“赶山野猪,赶到西山吃草去!”谓之“赶蛇蟲百脚”。

    端午时,室内焚烧菖蒲和柏子,门上悬艾叶菖蒲。取雄黄少许,注入烧酒,喷洒到屋角墙边及庭院,以驱除虫豸,连小孩的眉心间也抹上雄黄酒藉以辟邪。制香囊是姑娘们的拿手活。从药店买来香料,绸布包裏做成粽子形或心形,外缠彩色丝线百余道,下盘彩线作缨珞,让孩子们佩在胸前,以祛邪避秽。

    七月三十是传说中地藏王菩萨生日,得行地香。暮色苍茫,几束香合在一起,火旺易燃,必须分开些。于是左手握香,右手插,阶前道旁成行成列,比谁插得齐。孩子们最爱插南瓜香球,香插在小南瓜上,南瓜缚在竹竿上,立竿院内。半空中红星点点,与星斗争辉。第二天还得起个早,抢收香棒,以便弯作九莲灯……

    时光荏苒,如今看似遗世而独立的“世外桃源”,亦有如此厚重的人间烟火气,令人回味无穷。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朱宏苏

    本版摄影 记者 张晓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