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万钧(中)带领团队实施手术治疗。 |
|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 |
一呼一吸,万千世界。 呼吸这门学问,深邃、繁杂,又举足轻重:无数看似无关的疾病,最终都与呼吸牵连。 进入冬季以来,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全院最忙的科室之一,这里患者病情重、急症多,医生们需要与时间赛跑,救护生命。 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俞万钧主任医师身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早在2010年就成为全市首批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在刚刚结束的宁波市第四轮医学重点学科评审中,该学科再次将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这一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在2021年浙江省DRGs分析报告中,呼吸病学科中反映临床能力的重点病种“支气管扩张”以及重点术种“支气管镜介入”,该院在全省三级医院中分别排名第4、第8,另两个病种进入前30位。 1 不开刀 就能根治肺癌 新技术新项目 让患者拥有最佳生活质量 近年来肺癌患者持续增加。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突破,病理类型不断细化,俞万钧团队在肺癌的精准治疗中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王女士今年63岁,每天买菜、做饭、跳广场舞。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被确诊为晚期肺癌已经2年。 2020年初,她被查出肺部有一个原发病灶,伴全肺多发转移灶,无法手术。在进行肿瘤靶向基因检测后,发现有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于是医生安排她吃靶向药。3个月后,复查胸部CT发现,肺部原发病灶及多发转移灶明显缩小,咳嗽气急症状明显好转。 然而在去年底复查中,医生发现王女士肺部其中一个转移结节在3个月内从2毫米变大至1厘米,而原发病灶及其他转移灶仍然保持稳定状态。 多数情况下,这类结节可以通过射频消融、微波治疗等热消融技术杀死癌细胞。但由于这个结节贴近胸膜,采用这种方式,患者哪怕在局麻的情况下也会有强烈痛感。于是,俞万钧团队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术,也就是说,将癌细胞在-100℃以下的冷冻作用下冻死。 于是,王女士在几乎没有痛感中结束了这次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显示这个转移病灶明显变小。 据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二十八病区)主任王华英介绍,对于周围型肺部肿瘤患者,经CT引导穿刺的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微波消融治疗术,为那些因高龄、体弱等各种原因无法耐受手术或不愿承受放化疗副作用及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了更广的选择范围,延长了生存期。 诚然,这只是该团队减轻患者痛苦、让患者获得更佳生活质量的一个缩影。 就在不久前,70岁的肺癌晚期患者吴师傅因胸腔脓肿高烧不退。医护人员通过穿刺引流和气管镜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为其进行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去年,他们在床边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估(ROSE)技术辅助肺癌诊断的基础上,开展了病原微生物的床边快速诊断技术,为重症和难治性感染患者的抗生素正确选择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据俞万钧介绍,该团队于2003年就已经开展各项呼吸介入技术,一年开展全麻下支气管镜介入手术200余台。经过19年发展,硬质支气管镜技术、超声支气管镜技术、气管支气管良恶性狭窄的消融及支架植入术、海博刀技术、大容量肺泡灌洗术等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2 对于棘手的 良恶性肺结节 细分亚专科 让鉴别诊断更精准 划分亚专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技术向深入精湛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俞万钧的倡导下,该院成立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LCC),开设肺小结节联合门诊、胸部肿瘤MDT和戒烟门诊,将肺癌患者像慢病一样进行全周期管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十八病区)主任彭卫东告诉记者,随着呼吸系统疾病微创治疗发展的突飞猛进,该团队在微创治疗做了很多的工作。如肺部结节的处理能做到精准诊治,及时甄别恶性结节,同时对良性结节再区分出可以通过吃药治疗和仅仅需要观察就可以的情况,减少患者的焦虑程度和医疗资源的损耗。 “从目前的临床来看,95%以上的结节是良性,但其中也包含了比较棘手的情况。”彭卫东提到了这样一个病例。 蒋先生6年前进行了肺癌切除手术,预后较好。去年,他在复查时被发现同一位置再次出现结节。于是,他在肺小结节联合门诊中找到了彭卫东。 看到当时的影像报告,彭卫东立即为患者安排了穿刺活检,结果为炎性肉芽肿,经进一步检测终于找到答案,蒋先生并非肺癌复发,而是感染了肺隐球菌。用了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后,结节消失。 经过多年发展,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呼吸内镜中心、呼吸综合治疗室、呼吸病实验室等部门组成的呼吸病中心于2020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总床位数达到82张。该科2021年度出院人数达3898人次,是上一年度出院人数的181.30%;呼吸科专家门诊及专科门诊量4.2万人次。 下一步,对于外围结节的精准治疗,俞万钧有了新的计划:引入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这一“利器”,对肺结节更准确地诊断、定位。同时,将重点加强对多发、多源早期肺癌的治疗。 3 人才、科研 助力科室发展 全市首个呼吸内科学博士 带出精兵强将 如今,人才培养成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去年,俞万钧被评为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后备学科带头人王华英主任医师被列入“浙江省医坛新秀”培养计划,并引进该科首位进站博士后尉姗,同时引进宁波大学陈佳博士为双聘专家。 最近10年,该学科共立项课题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6项,市厅级课题9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3篇,核心期刊论文72篇。 在去年结束的宁波市医学会换届选举中,俞万钧担任宁波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在他的鞭策下,团队不少人拥有多重学术身份:俞万钧、王华英、李纪鹏、徐涛、傅中明受聘为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其中俞万钧作为全市首个呼吸内科学博士,受聘为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在已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0人。 勇敢、智慧、责任、担当,一直是这支团队的行事准则。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俞万钧带领成员冲锋在抗疫一线,摸索出有自身特色的疫情防控模式。 医者仁心的脚步不止于此。去年7月,俞万钧带领该院医疗专家前往四川木里县人民医院开展东西部协作新一轮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 言犹在耳,鄞医呼吸人用炙热的话语记录了铿锵前进脚步;温情常在,鄞医呼吸人用一幅幅难忘的画面镌刻了使命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打开畅通的道路,让更多患者享受“自由呼吸”。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冯济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