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安 听说宁波博物馆要把“文物”移到5号地铁上,让市民在地铁上阅读“文物”,我有些好奇。1月26日下午,听说轨道交通5号线有宁波博物馆讲解员在地铁上讲解 “文物”的消息后,我就兴冲冲地赶到宁波博物馆上地铁,果然可以在地铁车厢里阅读“文物”,但没想到当时我阅读“文物”的场景被记者拍到,并且刊登在第二天的宁波晚报上,一时成为新闻。 那天下午2时许,一列途经宁波博物馆的5号地铁专列徐徐到站,我随讲解员一起上车,聆听讲解员讲解博物馆“文物”的故事。5号线是目前浙江省第一条全自动系统运行的地铁,全程无人驾驶,车头和车尾都是透明玻璃,视野宽广,深蓝色的车厢环境温暖如春,舒适宜人,而我则对车厢两边的“文物”(图片)印象深刻。比如越窑荷叶盏托,是宁波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好像有一种被风吹卷的动感,构成了一幅轻风吹卷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的图景。整个盏托青翠莹润如玉,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观之赏心悦目。 据说这件国内罕见的文物是在考古中发现的。1975年,在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文献资料记载,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最为著名。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将以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后用开水煎煮,煮浓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末一起喝下。为防止茶汤烫手,并且兼顾敬茶礼节的庄重感,唐代开始流行“茶托子”。今天,虽然时代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但茶文化流传了下来,敬茶的习惯已成为一些庄重场合有仪式感的社交礼仪,“茶托子”依然可见。 另外一件“文物”则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日本画圣雪舟的《阿育王山图》。1467年,雪舟曾随遣明船访问中国,在宁波滞留了一年。这一年,他不但在宁波府(鄞县)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官员等结交,还在天童寺得到“天童寺禅班第一座”(禅堂首座)的名誉,这是天童寺第七十二代住持赠予雪舟的称号。 雪舟是日本水墨画的代表人物,他对宁波影响最大的当属《阿育王山图》这幅杰作。《阿育王山图》是雪舟在宁波留下的手迹。1992年,阿育王寺重建东塔时,参照了雪舟当时画的《阿育王山图》手迹,这是雪舟对宁波文化作出的贡献。今天,宁波博物馆把雪舟的这幅画当作“文物”在车厢里展览,很有意义。 地铁车厢里还有许多其他“文物”, 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虽然它们不是真正的文物,但它们同样传递着宁波的文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过,要让“沉睡”的文物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融入人民生活,这是文物保护的核心。在地铁上阅读“文物”,让普通市民有机会接触文物,这样的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希望有更多的“文物”出现在地铁上,让市民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