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范钦的诗意宁波(续)

    □范伟国

    追随司马公范钦行走四明大地的足迹,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挚爱。这些山水风光满眼的诗作,描绘与赞赏的大都是浙东这一清婉秀丽的江南鱼米之乡。

    《天一阁集·卷之九》有《番石渡夜发》一诗:“复作看山去,宵来兴未降。纤霞浮断岸,寒月闭空江。潮下神何壮,鸿飞影自双。抚时无可晤,吟啸倚船窗。”据考证,“番石渡”也叫“翻石渡”,系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下辖村。渡口始建于1442年,渡程长170余米,渡口通往对江的石碶街道星光村。据说,渡口曾有一块巨石,因奉化江潮水的冲击,被翻转滚动而远离渡口,“翻石渡”以此得名。村里现存“日夜义渡碑”。善园基金会的陈耀芳先生是当地人,忆及童年时说常在这渡口乘船外出。“吟啸倚船窗”的范钦当时在想些什么呢?渡口,简单来说,是过河的地方;复杂地说,是此岸到彼岸的入口,比拟于思维、方法、人心,就大有说头了。船,是工具;书,也是工具,都能“普渡”众生。那么,把书藏到后世,是不是要渡后世之人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点!

    同卷中有《由它山迤逦中潭冷水谾三十里至彰圣道中》诗:“名山延揽地,人物似秦馀。一径通天姥,千峰挂斗虚。林香芝作饭,蕉古叶供书。刘阮如堪遇,他年共结庐。”接下来是题为《中潭》诗,应是这一路写来的:“弭楫句章上,江回古庙含。不知重岭外,更自有中潭。岁穰鸡豚富,霜清桔柚酣。遗尘何处所(谢隐士),延佇万峰南。”现在的它山还有中潭吗?好多年没走了,下次要去踏勘一下。这“谢隐士”的附注,是原刻本就有的,我特地查了一下。谢为何许人也,连范钦公这一代都无可考了,何况是今天呢?

    隔了一首诗,范钦公的笔端又回到了月湖,有诗曰《夏日集十洲阁》。十洲阁是范钦爱去的地方:“坐里芳湖社,差池易隔年。凉飔催送酒,落日故停船。树影摇虚阁,渔歌杂采莲。时平捐物累,早已得真筌。”

    山水有真意,范钦公一得空就往山上走。同卷中有《天童寺》一诗:“渡杯开净域,法供藉仙群。尘驾犹然往,灵风不可闻。雅飡双树雪,檐落九峰云。延伫纡心赏,前林起夕缥曛。”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佛教禅宗五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佛国”。当时去往那里,一般是坐船,这水路绕绕、山路弯弯,没一天时间是到不了的。但这又算得了什么?有一次,范钦公直接跑到四明山的最高峰去了,有诗《明山绝顶》为证:“天迥峰孤掣,洞明窗四悬。昆仑悬地轴,牛女挟星躔。侧足盘云上,长歌候月旋。欲乘婚嫁毕,结宇是何年?”据《三才图会·四明山图考》:“四明山者,天台之委也。高兴华顶,齐跨数邑。……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四明山的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主峰1000米以上。想来,范钦公应是致仕后才去的吧。当时不通汽车,哪怕有人抬上去,这坐着,不仅提心吊胆,对一位花甲老人也不是件轻松活呀。忘情于山水之间,众人焉知司马公之乐呀。

    笔锋回转,范钦公作诗《分题它山赠鹏江王太守》:“平畴旷无际,孤障倚穹苍。地据句章会,占分牛女疆。缘厓纷紫蕨,俯涧积玄霜。赋就嗤孙绰,祥开肇李唐。溉田均芍水,结堰擅梅梁。祠宇灵神妥,春秋俎豆香。仁风犹鼓盪,胜概可凄凉。欲识千龄后,英风共二王。”他对这里念念不忘,是因为它山堰。宁波市鄞江镇它山旁的它山堰,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长134.4米,面宽4.8米。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的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它山堰筑成后,阻咸蓄淡,乡民额手相庆,做过地方官的范钦自然感同身受。

    《天一阁集·卷之十一》是范钦编排的七言律诗的集纳,开卷之作是《妙高寺次陆举之》:“梯石扪萝一径深,百年台榭此登临。峰回不辩烟霞色,日暮惟闻钟磬音。锦树苍流催朔气,浴凫飞鹭滞秋阴。江山到处堪乘兴,敢向明时学楚吟。”妙高寺,在奉化雪窦山的妙高台上,现仅留一舍利塔。妙高台海拔仅396米,但背靠大山,中间凸起,三面峭壁,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登临后不由感叹:挮石扪萝一径深,峰回不辩烟霞色。

    春天到了,范钦公去宁波北边的汶溪放飞心情,写了《清明汶上》:“春风骀荡春日晴,千村万村花鸟鸣。沿溪斗草此乡俗,隔岸卖花何市声。不向天涯愁寂莫,祗须马上度清明。劳歌日暮流飙发,映烛吟诗兴转生。”汶上,指汶溪,在宁波镇海区最西部。汶溪,因溪得名。据《四明志》载,这里在南宋时称“门溪市”。溪流从村中而过,东西走向的老街沿溪河绵延近一里。于诗中,句句可见范钦公他欣喜欲狂的心情。

    四明山的寺院也进入了范钦的视野,《雪窦寺》一诗是这样描绘的:“贝宫窈窕翠微边,赐额遥传宋帝年。水迸银河天上落,屏开仙掌镜中悬。僧闻解说传灯偈,客至欣逢出世缘。会待月明峰顶坐,即从苦海溯诸天。”雪窦寺,坐落于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窦山山心,南宋时被敕封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雪窦寺前的千丈岩那是必到之地,也是必写之处,于是就有了《千丈岩》:“空林初日演三车,骋足高峰览物华。水落千岩飞作雪,云流五色散成霞。蓟门掩映青霄外,吴树参差碧海涯。记取溪头去时路,恐迷刘阮出桃花。”雪窦寺前,崇岩壁立高千仞,故名“千丈岩”。有水流自千丈岩顶泻下成瀑,高186米,飞珠溅玉,蔚为壮观。由山路曲折上行,就是妙高台的故地重游了。《妙高台》:“酒醒竞上妙高台,四望河山次第开。镜里晴光浮草树,天中哀壑响风雷。探奇故有元晖兴,作赋宁同王粲才。徙倚不禁毛骨爽,却看身世在蓬莱。”四明山是一层一风光,引人入胜去。由妙高台继续攀登的话,就到了四明山的顶部,有一摩崖石刻“四明山心”。范钦公观瞻了寺院后,写下了《杖锡寺》:“飞锡何年拂雨花,万峰回合法王家。青莲暂结三生社,银汉初停八月槎。风便夜传天竺梵,涧流晴带武陵霞。寰中五岳堪乘兴,怅望浮生未有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范钦公似乎也是这样,他写下“寰中五岳堪乘兴”的诗句,是不是想这“五岳”都去走一走呀!

    范钦公在《分赠王鹏江郡守二首》的诗中,又写了《四明山》:“昆仑南下万峰悬,赤水丹峦结洞天。岩窦瞰空鸣夕籁,石门回日吐晴烟。闭关合作山中相,跨鹤时过海上仙。心赏知君应不负,乘槎遥拂女牛边。”赤水丹峦,指的是山中的“丹山赤水”之处,有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道家尊之为第九洞天。

    城里的风景也是不错的。《登天封塔同戴士霖少参周大卿大参李贞立进士》一诗是这样写道:“城端危塔拥龙宫,曲磴回廊路转通。斗极平临天汉上,日华俯瞰海门东。珠林暗度千峰雨,钤阁寒生六月风。把酒和歌倾夙抱,浮云万里一冥鸿。”不知道这诗的写作时间,但不管壮年还是老年,“浮云万里一冥鸿”所表达出的凌云之志,值得赞叹!

    天童是佛教名山,不妨常来常往。这不,在秋天里又去了。《游天童寺》:“早从图记识名山,碧殿秋晴试一攀。天削芙蓉开九障,云深松桧袅三关。坐凭星斗虚无里,醉拂流霞缈间。借问天仙何处所,好骖鹤驭月中还。”天童寺,在离宁波市东边二十五公里的太白山麓,为“天下禅宗五山”之一。由僧人义兴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传说,玉帝命太白金星化为一童子,帮助义兴。寺成后,童子飘然而归,故得名“天童寺”。世人还把三面环抱古刹的群山,称为“太白山”。“坐凭星斗虚无里,醉拂流霞缥缈间”,范钦公在寺院里应该是觉得很享受,还想到天上宫阙去走一走。

    月湖,是范钦公的最爱,请看他笔下的湖光水色。《己卯六月三日张缨泉袁池南张石里结社于月湖草堂四首》,其一:“海上悬车积有年,每观物色思逌然。论心且就青门客,对酒初开白社筵。风送棹歌来别浦,云浮杯影落中天。相将不觉归来晚,窈窕城头片月悬。”其二:“炎天散发坐清湖,并是高阳旧酒徒。不道此中干象纬,更从何地问蓬壶?棹歌夹岸时来往,山气当门乍有无。入手清尊随意尽,杖头早已挂清蚨。”其三:“春到江门草树薰,又看天际吐奇云。披襟喜得林园趣,接席惭非鸾鹤群。袁绍独高河朔兴,张阳争擅侍中文。五湖烟水予家物,一棹真堪此日分。”其四:“一丘悬结大湖中,六月凉生八面风。天上不须云母障,坐间却有水晶宫。沙鸥片片浮当席,海树濛濛远映空。如此过逢不尽兴,何言身世出樊笼?”

    另一个最爱在这里,请看:《初夏望春庄漫兴四首》。其一:“白鹤山前村迳,青槐树里人家。过客但寻旧社,呼儿旋煮新茶。”其二:“草阁风生天上,桃源水到人间。避地心同北郭,卷帘卧对南山。”其三:“久结烟霞为侣,渐呼鸡犬成群。花径几番红雨,麦丘一片黄云。”其四:“雨过垅头梅熟,冰来海上鱼鲜。浊酒止堪半爵,高歌不费一钱。”据考证,范钦的家产有天一阁、碧沚、前后莫家漕的房屋外,尚有两处别业:即溪隐山庄和望春庄。望春庄在城西望春桥附近,范钦归隐后曾住这里。后,山庄逐渐变为家族墓庄。这田园生活,真令人羡慕!

    翻遍《天一阁集》的三十二卷,明确写天一阁的仅有一首,我就把这首诗放在最后作压轴之作了。请看《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阗城花月拥笙歌,仙客何当结轸过。吟倚鳌峰夸白雪,笑看星驾度银河。苑风应节舒梅柳,径雾含香散绮罗。接席呼卢堪一醉,向来心赏屡蹉跎。”

    “接席呼卢堪一醉”,范钦公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何况是在上元的月圆之夜,更何况做成了流芳百世的大事——建天一阁,藏万卷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