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丰村里de杨家大屋

西厢房的格子窗。

东厢房的月门。

门口有月亮湾般的小河。

    □叶龙虎 文/摄

    余姚市丈亭镇龙丰村杨家,旧属慈溪县金川乡。村中有一座古宅,俗称杨家大屋。很早就听朋友阿北说起他的老家——杨家大屋,还说它一年比一年破败,过不了几年肯定会消失。我很想将这座大宅院用文字形式保留下来,让后人了解,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座大宅院,承载着过去的荣耀和沧桑。阿北介绍了他的两位哥哥杨时雄、杨晓天来接待我,在杨家兄弟的陪同下,我走进了这座神秘古老的建筑。

    大宅院的昔日荣耀

    杨家兄弟首先陪我到杨家大屋的大门口。民间建房,极讲究风水,要么背山面水,要么坐北朝南。杨家大屋当然也不例外。它坐北朝南,位于村落的中心,大宅院前是一块道地,然后是一条呈月亮湾的小河。杨晓天指着小河说:“原来岸边有车盘头、碾子房,还有三个河埠头。大宅院的正门对着中间的河埠头,前后三进加两厢像一个‘日’字,小河像月亮,组合成一个‘明’字。”这大概是这座大宅院想暗喻的风水。

    接着我们走进了大宅院。大凡有点规模的老屋,都有一个规律,即沿中轴线纵深,再向两边对等扩展。这样做除了日照上的要求,还讲究对称、美感。我看到杨家大屋的基本轮廓还在,从檐到廊,从门到窗,处处透出传统文化的烙印。根据基本轮廓,我试图还原大宅院本来的风貌:中进是高平屋,前进、后进和厢房均为重檐楼房,四面围墙。三进正屋用隔墙或磨砖的照壁相隔,均为三间开,且有前、后天井。厢房东、西各十五间三弄,每进五间一弄,其中位于天井的三间厢房与正屋形成三合,因此每进的前天井都是正方形的。前进与后进用厢房廊下的月门相隔,开可以贯通,闭又相对独立。东、西厢房廊下的四个出口,是日常的前门和后门。我在想,当年倘若打开每一进的月门,从外向内张望,一定给人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杨家大屋的正门是朝南的,我们叫‘大墙门头’,有‘耕读家风’的门额,还有‘关西夫子后裔,浙东理学名家’的楹联。” 杨时雄老先生是1942年出生的,他站在中进的天井里告诉我:“杨家大屋在我20多岁前还完好无损,每一进正屋的中央间都十分宽敞,连廊前的阶沿石也是通块的。记得中进的中央间是堂前,没有楼板,屏风壁正中悬挂‘四知堂’匾额,靠后墙有窄长的阁楼,用来存放《杨氏宗谱》和祖宗神像、牌位。”

    考证大宅院的始建年月

    如今,这座大宅院已经破旧不堪,而且颓败的趋势不可逆转,但透过残存的格子窗和彩绘的墙头,仍能想象当年的繁华。三进正屋现仅剩后楼,东、西厢房的轮廓还在,中进堂前穿过隔墙中门通往后天井的甬道还在,隔墙中门两侧的花坛也依稀可辨。这些让杨家兄弟百感交集。并非他们多么留恋老屋,而是老屋承载了太多的童年印记,想起从前的岁月,痛惜记忆中的风景被眼前的颓败割成了碎片。

    我特地找了阿北的老家。那是在西厢房,是两间正对着中进天井的老屋。他曾经对我说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闹饥荒的那几个冬天,奶奶总是将格子窗用旧被子遮得严严实实,当时才六七岁的他喊饿,闹着要起床,奶奶总是说天还没亮。目的是为了吃“两头迟”,省下一顿早饭。

    当我问及杨家村杨氏的渊源以及这座大宅院的建造年月,杨家兄弟却都说不上来。杨晓天说:“听人说过,我们是明正德年间兵部左侍郎、四川新都人杨廷仪的后裔,可是无从考证。” 杨时雄却说:“我只知道我们杨家大屋的子孙分五房,都是大宅院建造者的儿子。大房住前进,我们二房住中进,三房和五房住后进。二房太公的子孙都做医生,我的祖父、曾祖父都是名医,没有轿子是不出门的。记得堂前挂过‘术冠中西’的木匾,可惜木匾和《杨氏宗谱》、神像、牌位都在‘破四旧’时被烧掉了。”

    杨时雄无意中说起:“凌家岙芝麻地大房太公的墓还在,横式墓碑,落款是‘世侄方华钦敬题,道光某年’。隔壁方家村是方华钦的老家,与我们杨家是世交,那里的旗杆夹我小时候看见过。”这个信息给了我启发,我迫不及待前去凌家岙和方家村实地考证。古墓还在,方华钦的旗杆门头不见了。旁边的老者说旗杆门头本来有七间二弄楼房,还有厢房和天井,都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火灾。

    据光绪《慈谿县志》,“方华钦,嘉庆五年举人,考取景山官学教习,以知县分发陕西。历署洋县、南郑、靖边、石泉、沔县知县,留坝厅同知,授洛川县知县,题升汉阴厅通判……自谓在官不用大刑、不坐夜堂、不演戏、不做生日、不买妾,应酬馈送尤生平所短也。”方华钦在陕西做官20余年,先后做过六个县的知县和两个厅的“别驾”,政绩卓著,办案能力尤为出众。他的“五不一短”原则告诉我们,方华钦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方华钦乡试中式是嘉庆五年,应该是乾隆中叶以后出生的,自称世侄,墓主的年龄肯定要比他大,所以我判断大房太公和他的四个弟弟都出生在乾隆中叶。这座大宅院是大房太公的父亲建造的,一个人的创业总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大宅院的建造年月也应该在乾隆中叶。或许,他建大宅院时还只有三个儿子,所以建了三进,不料后来又添了两个,想要再建时或已力不从心了。

    杨时雄的大伯杨启新自称是杨氏祖传伤科的第六代传人,他1899年出生,1928年在慈城下横街开设杨氏诊所,擅长伤、外、喉科、疔疮,名气很大。以每一代20余年计算,那么二房太公应该是第一代医生,其开始行医的时间应该在乾隆末年。

    村中杨氏或为杨简之后

    有必要解释一下大墙门头的楹联。关西夫子应指东汉大儒杨震,他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成为千古美谈,杨氏后人多以“四知”为堂号。浙东理学名家应指宋代名儒杨简。杨简曾在慈溪城北门外的慈湖设馆讲学,世称慈湖先生。他是乾道五年(1169)的进士,官至宝谟阁学士,封爵慈溪县男,谥号“文元”。作为“淳熙四先生”之一,他的学生史弥远独掌南宋朝纲26年。他的学说到了明代更是大行其道,王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杨简的墓在“县西三十里句余村孝顺里黄岙”。旧时的孝顺里就是现在的车厩一带。果然,2010年9月13日的《宁波日报》报道,在河姆渡镇车厩村发现了杨简的墓志铭。可见,杨简的一生就在慈溪度过。

    杨时雄老先生最后告诉我,杨氏宗祠在慈湖北岸,名曰“四知堂”。他小时候要走50多里路才到祠堂祭拜。凭杨老的这句话,我断定龙山西麓的杨氏正是杨简或其旁系的后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