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泉明珠”
洋山村

    从东钱湖下水“十里四香”景点出发,向东南方前行约4公里,一个叫洋山的古村就映入了眼帘。

    洋山村地处福泉山麓,从高处远看,整个村庄呈球形状,因此,洋山村有“福泉明珠”之称。村庄三面靠山,三条溪流在村里汇聚,其中门坑溪全长约8000米,是东钱湖七十二溪中最长的一条溪。洋山村由于“处江湖之远”,在外人印象中一直保持着神秘感。

    相传洋山村的起源约在北宋中叶,杨姓人士就在此落户,因地处福泉山山岙,后来就把村名叫作杨山岙。到了南宋年间,杨姓家族渐渐败落,村子一度萧条。到了元代,鄞县俞氏第十五世俞得一迁居杨山岙。因为杨山岙东面有条大嵩岭,登上岭墩向东望是象山港,港通海,海连洋,洋山便这样叫开了。日子一长,俞氏将原来的杨山岙改成了洋山岙。

    古树、古道、古宅彰显着洋山村的古朴气质。洋山村西侧有三棵古樟树,村民说这是村里的护风树。古樟树干如虬,树叶似冠,需几人合抱。洋山村是鄞东俞氏家族的起宗之地,古人为讲究风水,就在村西侧的后坑溪上筑起沙塘,并种上百余棵香樟树和许多山茶花,用来防风和美化村落。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只剩下三棵樟树。高大古樟树见证了洋山村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成了洋山人的心灵寄托。

    洋山村中心有个听溪亭,亭下流水潺潺,溪边的大树叶子泛着金黄,这里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老人们都喜欢到亭子里讲大道,前来的游客也常常在这里歇一会。旁边宗氏祠堂门楣依然在,与村四周的山水相映衬,一派世外桃源之气象。

    村东面有一条大嵩岭古道,直通瞻岐大嵩。大嵩岭墩的福泉亭,是大嵩与下水的分水岭。在洋山村老人的记忆中,过去的大嵩岭热闹非凡,山里山外的乡民都依靠大嵩岭古道进行走亲访友,连官轿进出也要走这条道。旧时,每天有挑夫把宁波产的日用百货从下水挑到大嵩、咸祥等地,回程时,又把象山港的海鲜挑到下水航船埠头,运到宁波市区。老话讲,挑担“走上要气紧,下坡要脚劲”。无论严冬酷暑,挑夫总在这几十里的山路中来回穿梭。

    洋山村是挑夫的必经之路,洋山人热情好客,他们用松枝在路边搭起凉棚,并放上开水供挑夫和行人享用,因此洋山村也成了挑夫的主要歇脚地。一些山里山外的信息大多通过挑夫传递。后来,马路开通了,车轮代替了挑夫,洋山村和大嵩岭古道开始冷落下来。如今,大嵩岭古道是宁波十大古道之一,洋山岙村至大嵩岭脚一段古道仍保存着卵石铺就的原貌。

    现在的洋山村并不寂寞,每到双休日,有许多驴友和爬山爱好者会前来探古访幽。人们虽然见不到昔日挑夫的身影和村落的原貌,但远看山色、近听鸟语的自然环境,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千年古村散发出的独特气韵。

    “一座古寺上千年、一群古树知岁月、一拱石桥述历史、一座礼堂为中心、一条溪流冠钱湖、一条古道通湖海、一座茶山接福泉、一片森林串全域”。这是流传在村民口中的顺口溜,简要概括了洋山的地理和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