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哲明上门为老人体检。 |
|
支哲明到杨岙村进行集体随访。 |
支哲明是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团队长。早在2015年北仑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刚刚开始时,他就是该区首批家庭医生之一,而他的团队也是北仑区最早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的家医团队之一。 对于行动不便、长期需要医疗服务或者长期用药、经济压力大的患者来说,建立家庭病床是雪中送炭。“最多的时候,我们一个科室建立的家庭病床数量占了全区总量的80%以上,现在依旧占到30%左右。”支哲明说,患者对家庭医生信任的建立,比建立家庭病床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老爸常说, 我这亲儿子还不如你” 今年70多岁的老李(化名)是支哲明团队的第一批家庭病床患者之一。他年轻时也曾是个运动达人,后来却被渐冻症困扰长达二三十年,如今长期卧床,需要定期更换导尿管。卧床之初,身材高大的老李有近160斤重,上下楼要靠担架,来回医院要找救护车或者商务车。花费大不说,身体同样不太好的老伴还得常常求人帮忙,这让老李每次去医院都饱受心理折磨,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直到2017年,老李和支哲明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在了解老李的病情后,支哲明团队为他建起了家庭病床。但刚开始,长期卧床、性格焦躁的老李并不太“待见”支哲明和他的同事们。当时,老李在服用一种叫做吲达帕胺的高血压药,这种药的一个常见副作用就是可能引起低钾血症。面对支哲明换药的劝诫,老李不以为然,还不太高兴。支哲明只好“软磨硬泡”,一遍一遍说到老李不情愿地让步为止。 再比如,起初,更换导尿管时老李总要给支哲明他们“当老师”,总说别人都是如何如何换的(其实不少信息都是他百度的结果,并不准确),支哲明只好“连哄带骗”,一边附和一边纠正。通常换导尿管只要十几分钟,但每次去老李家总要聊上个把小时,用药指导、护理指导、饮食宣教等,统统聊个遍。 “老李总是准备了各种问题等着我们,都是他在百度上查不到的。我们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就回来查好资料,再告诉他。”付出总有回报,慢慢地,老李和他们之间的话题变了,开始拉起了家常。 如今,虽然渐冻症让老李的下肢几乎不能动弹,上肢也开始出现僵硬的状况,但是他的褥疮没了,血压稳了,心情开朗多了,需要支哲明团队上门服务的次数也从刚开始的每周三五次减少到了如今的每周1-2次。 现在,支哲明团队每年都会收到老李和家人送来的锦旗。老李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说:“支医生,你就是我兄弟,你在替我尽孝。你让我在外面也不用太担心家里的老爸。我老爸常说,我这亲儿子还不如你。” 支哲明笑言:“我们基层医生嘛,服务一定要跟上。” “不管雪多大,‘胖医生’他们一定会来的” 支哲明和院里另一位医生的名字宁波话读音相似,老人们为了方便区分,给了胖乎乎的支哲明“胖医生”这个爱称。这一称呼最初源于杨岙村。 杨岙村位于太白山的半山腰,是大碶海拔最高的村庄。这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搬到了山外,全村虽有户籍人口三四百人,但实际居住不到130人,最年轻的村民也在60岁以上。 2016年,支哲明和团队刚刚接触杨岙村时就发现,杨岙村村民的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较差。询问多位村民后得知,从杨岙村开车到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概要20分钟,公交间隔一个多小时才有一趟车,因此没车的老人们都不大愿意为了测血压血糖下一趟山。 于是支哲明决定:我们上山去!为了方便老人们记忆,支哲明把上山的日子敲定在每月16日,无论刮风下雨、逢年过节,雷打不动。 有一年冬天,后半夜下起了鹅毛大雪,进村的路都堆上了厚厚的积雪,唯一进村的公交车也停开了。但一大早,支哲明和团队还是一脚深一脚浅地向杨岙村迈进。当他们沾着满身的雪花准点出现在约定的杨岙村老年协会时,一位老人激动地喊道:“你们看你们看!我就知道,不管雪多大,‘胖医生’他们一定会来的!” 几年下来,每月16日都像杨岙村的小集市,支哲明更是走遍了村里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重型精神病患者的家,多了不少忘年交。这样红火的交情,还吸引了院里党员志愿者们的加入。如今,每月都会有一两个院里的专家跟随支哲明团队上山,在常规家医服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骨密度测量、针灸推拿、碳14检测等多样化的检测、服务,村民们时不时还会收到驱蚊香包、防流感香包等好玩好用的物件。 “让尽可能多的老年人享受到公共卫生的福利是我们家庭医生的使命。”支哲明说,如今他干得越来越有劲了。 把“送药上山”变成团队正式服务内容 太白山上还有一个村叫共同村,几年前,支哲明曾是共同村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家庭医生。当时他总听村民们苦恼地说:“要是在阿拉家门口的卫生站就能配齐日常要吃的药,不用老往山下跑就好了……”这对支哲明的触动很大。确实,对于年纪大、腿脚不便,没有自驾车又没有儿女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每下一趟山配药都很折腾。于是他向老人们作出了一项承诺:“你们需要的药,只要总院有,我们会在3天内送到村里卫生站,大家只要到家门口的卫生站来拿就行。” 2018年秋,支哲明团队把“送药上山”这句原本小范围内的口头承诺,变成了团队正式的服务内容,村民们连连叫好。但渐渐地他们遇到了困难:有些药总院也没有。正当他们为这部分需求苦恼时,迎来了一个政策上的好消息——2019年,政府对接了指定医药公司,只要是该医药公司能进到的药,哪怕村民只要一盒,该医药公司都会尽快送药上山进岛。共同村有幸挂上了“浙江省民生实事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的牌子。 邻村的小雅(化名)患有脑瘫,长期服用的药在北仑区范围内都配不到,原先都得去宁波市区,很是不便。大约两年前,小雅的父亲听说了共同村送药上山这项试点服务,就特意联系到支哲明,把小雅配药的事寄挂在了共同村。借共同村政策的东风,近两年小雅父亲取药的难度大大减小了。 据了解,3年多来,在支哲明团队辖区内,已累计有300多人次从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指定医药公司这两个途径得到了送药上山的服务。支哲明说:“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拓展一直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都是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老百姓觉得好,我们就要做下去。” 记者 徐露清 通讯员 余碧辉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