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现场。 记者 胡龙召 摄 |
|
演出现场。 记者 胡龙召 摄 |
人民音乐家为时代谱曲,当代舞剧再现赤子情怀。昨晚,由宁波市演艺集团和国家大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当代舞剧《冼星海》在宁波天然舞台演出。这是《冼星海》一剧自去年底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再次登台,也是一次“返乡汇报演出”,同时开启了今年全国巡演的首秀。演出吸引了不少舞蹈爱好者到场观看,独具新意的编排方式,具有当代感的音乐、灯光、舞台效果,引发观众热烈讨论。 为经典人物作当代表达 不同于一般舞蹈作品,舞剧《冼星海》被冠以“当代”之名。如何理解?“我觉得‘当代’二字具有双重含义。从舞种角度说,当代舞区别于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是一种融合性的舞蹈语汇;另一方面,说明这支舞追求的是当代剧场当代审美的当代表达,目的是为了赢得当代观众。”著名剧作家、中国剧协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在观看演出后告诉记者。 从结构上看,《冼星海》主要分为“大海”“洪流”“故土”三个章节,串联起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从渔家少年,到巴黎求学、音乐救国、创作《黄河大合唱》、流落异乡,最后在莫斯科病逝的生命历程。不同于叙事型的舞剧,无论从音乐创作还是动作编排上,这部当代舞剧突破了传统套路,用大量意象化、精神性、象征性的舞段“外化”主人公的内心。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的背影,看到人民的苦难决意为人民放歌的心路历程,在舞剧中得到浓墨重彩的演绎。为了给舞蹈增加看点,舞剧还设置了“命运”一角,由舞蹈演员李宇饰演,与夏天饰演的“冼星海”在舞台上共舞。“命运”手提的一盏微光,既指引冼星海走上艺术成长之路,也带领他看到了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在生命的尽头,“命运”无情夺走了“冼星海”手中纸笔、指挥棒,位于台前的节拍器黯然停滞。去世时,冼星海年仅40岁。 “刻意”求新,走出套路 “不落俗套,走出舒适区,努力出新。”这是罗怀臻在看完全剧后的最大感受,“我觉得这部作品走出了红色人物塑造的套路,也走出了一般舞剧同类题材的套路。没有刻意追求地域感、时代感,而是着力表现我们今天对那个时代的表达。‘当代’两个字不是徒有虚名。” 《冼星海》的作曲郭思达曾与罗怀臻合作过舞剧《朱鹮》,在罗怀臻看来,郭思达是一个“音乐才子”。《冼星海》一剧有点特别的是,一个写作曲家的戏,全剧几乎没有化用一句作曲家的“原作”——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经典旋律在舞剧中几乎一句也没有出现。 罗怀臻认为,这显然是作曲者有意为之。“冼星海的音乐可以说是‘自带流量’的。不用他的音乐,可能会损失一部分‘流量’,却也反映出青年艺术家创作心态的自由和自信。不是再现一个人,而是去表现一个人。像这样的作品,在当下的中国舞台上是不多见的。” 而从演出效果来说,“无论是熟悉他的人还是不熟悉的人,从剧中看到人民音乐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看到作品背后呼之欲出的时代感,看出当代艺术家的自信和使命,也就达到了目的。” 罗怀臻表示,对宁波市演艺集团歌舞团来说,舞剧《冼星海》更大的作用在于锻炼演员。该剧动用了宁波市演艺集团50多位舞蹈演员,在北京封闭集训近4个月。剧中的多个群舞场面成为全剧一大亮点,达到“出圈”效果,《冼星海》总导演肖向荣对此也多有称赞。 “这对宁波市演艺集团下一步拿出自己百分百的原创作品,是一个演练和准备,很有价值和意义。”罗怀臻说。据了解,今年宁波市演艺集团计划排演原创舞蹈《大港之舞》(暂定名),《冼星海》的历练对他们有很大帮助。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房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