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念旧

    □伍里川

    有位老报人去世了,我在朋友圈看到不少人写文章念他的好。很多人也在默默转着这些文章。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但看了这些文字,心有戚戚。一个人,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或者有益于公共事业的人表达一份怀念,这是一种古老的品性。

    同样一个岗位,让不同的人来干,有的保守,有的锐意;有的包容,有的严苛;有的自私,有的大气;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庸常无能……做事与待人,效果自然是不一样的。

    人多念旧,即使是口口声声“我才不怀旧”的人也免不了念旧。念旧事,念旧人,念旧时光,这是人在风尘仆仆的人生旅途里自我慰藉、围炉取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在世间传递出一份善意,一份信任,一份温度。

    但现实中确实也有“不念旧”的情节发生过。比之追怀老报人、老报纸的“好”这样的人之常情,有的人却“拎得清”。多年前,一张报纸的某个栏目刊发过好些作者的作品,有一天,它取消了这个栏目。我亲耳听到几个曾经的热门作者取笑它的式微、没落。这样的话语让我有些难为情。即使它不再给自己带来好处,即使不必“感恩”,至少可以不那么市侩吧?

    很多人都有老单位,但在老单位留下的记忆不尽相同。有的记忆是苦涩的,有的记忆是愉悦的,但不论这份记忆如何,多能在老单位找到一二与自己相熟、相知的人。回忆起来,也就多了一份暖意。

    人生是不能缺少这样的暖意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单位之间转换角色,或者在不同的领域寻找人生出彩的机会,看似是和旧日的职业生涯脱离了关系,但实际上肌体和内心都带着旧日经验的影子。我们不会毫无价值地过完一段岁月,哪怕这样的岁月是曾被视为庸碌的、高压的、无趣的,也会对自己产生某种影响。这样的影响,不失“良善”一面。

    我年轻的时候,在一个文化机构履职。除了写文字,还要间或参与布线、打钻头,以此为大院里的电视用户服务。而我一介书生,既不善于做这种“劳务”,也缺乏足够的耐心。这样的状态,一度让我愤懑,觉得自己的写作节奏被打乱了。但既然无法改变,也只能勉力承受现实。多年之后回头看看,我不仅坚持了下来,还从中体验到一个陌生领域对个体的“激励密码”。且一些老同事给予的关照,也化为岁月里的春风拂面。这其实也是一个人“进阶”的必要养分。

    我这个人性子直,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够友善的人,界限画得清楚,有时脸上也会有所“泄露”。当时得罪人且不去说,日后的叙述也增加了不少负累。毕竟,有些不愉快的事一直淤积于心,是不会让自己在回忆的时候轻松的。有老兄宽慰我:记住美好。意思是,多记得别人的好处,多记得当日环境中的好处。这样的处世观念,倒是有一份哲学意义在其中。

    人生在世,是有和解之需的:和自己和别人。因此,有人既感谢朋友,也感谢“敌人”,因为朋友为自己加油,“敌人”则刺激了自己的实力提升。我还到不了这个境界,但逐渐地把“坏人”的记忆清仓,让那些不美好随风消逝,是大有希望的。既然人生苦短,无法为太多的事投放关注之心力,“断舍离”也就是必然的要求了。

    喜欢一个叫阿悠悠的歌者唱的歌,她唱过一首《念旧》。歌词关切感情之事:回忆太美所以人才念旧/我守在梦的出口/任凭人来人走/落花触碰像你的温柔/花瓣慢慢腐朽/化作情歌几首/物是人非里默默消愁/物是人非里默默消愁……

    后来发现,还有不同的词作者写过《念旧》,并由不同的歌者唱开去。但多个版本里,我独喜阿悠悠的这个。许是她的嗓音更显“念旧”性情?

    人当然不是只因为太美才念旧的,但是“记住美好”确实可以带来比“记住不美好”更深厚的感觉。而我从“记住美好”获得的最深的启示是,从前无“美”可言的人和事,今天也可能“挖掘”出几分美意——这大概是人心在不断的磨砺间迎来的另一种转机,另一个窗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