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皆不忘君赐也

——梁山招安之谜(之五)

    □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谋求招安是宋江一贯的执着,那么,梁山其他头领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二)梁山众头领都是认可招安路线的。

    首先,晁盖是认同招安的。

    一般论者在谈及梁山的招安问题时,都没有讲到过晁盖对招安的看法。有的看官在读《水浒传》时,往往也会忽略晁盖对招安的态度。所以,就会有种错觉,好像晁盖跟招安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晁盖是认同并支持招安路线的。

    小说中有这样两个细节,写出了晁盖对招安的看法。

    一是晁盖对彭玘的态度。

    小说第五十五回,宋江向彭玘表明了自己谋求朝廷招安的心迹之后,当天就派人将彭玘送到了大寨,让他与晁盖相见。

    小说没有具体写彭玘与晁盖见面时的情形。但是,几天后彭玘见到被梁山俘虏的凌振时所说的那番话,却很能说明问题。

    小说写道,彭玘当着晁盖与宋江的面,劝凌振道:“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彭玘为了劝降凌振,就抬出了晁、宋两位头领的名头,说是“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而晁盖听了彭玘的这番言语之后,不但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反而传令安排筵席,庆贺凌振的上山入伙。

    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晁盖没有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过支持招安的意思,但是晁盖的内心还是认同并支持宋江的招安路线的。否则彭玘的话就不会说得这么肯定、这样满了。而晁盖听了之后,也不会认同彭玘的说法。

    二是晁盖对宋江的态度。

    小说第五十六回,宋江为了劝徐宁上梁山,就对徐宁说了“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这样一番话。当时,晁盖就站在宋江的旁边。

    小说写道,宋江言毕,“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安排筵席作庆。”

    可见晁盖对宋江劝降徐宁的理由,也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

    那么晁盖为什么会认同招安路线的呢?

    各位看官应该还记得,早在小说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上梁山时,晁盖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俺梁山泊好汉,自从火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这是晁盖在当了梁山泊主之后,第一次公开提出“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的观点。

    晁盖毕竟不同于那个一心只想守着梁山一亩三分地的王伦,他还是有抱负的。晁盖的抱负,就是想把梁山打造成“忠义”“仁德”的道德高地。

    令人遗憾的是,晁盖的能力实在是太不济了。他尽管有这个雄心,却没有提出实施举措的能力,以至于到了后来,晁盖的这份雄心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但是不管怎么说,晁盖的那份忠义之心还是不能否认的。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晁盖虽然被宋江架空了,但是他对宋江所推行的招安路线,还是认同并支持的。

    其次,谋求朝廷招安,是梁山众头领的普遍共识。

    一是梁山众头领都支持招安。

    武松、李逵、鲁智深对招安的态度,我们已在前文分析过了。这里,我们再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个是戴宗,他是与宋江一同上梁山的资深头领。

    小说第四十四回,戴宗在蓟州劝石秀上梁山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戴宗道:“小可两个因来此间干事,得遇壮士。如此豪杰流落在此卖柴,怎能够发迹?不若挺身江湖上去,做个下半世快乐也好。”

    石秀道:“小人只会使些枪棒,别无甚本事,如何能够发达快乐?”

    戴宗道:“这般时节认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伙,如今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

    戴宗的言下之意很明白,那就是眼下“朝廷不明”,“奸臣闭塞”,所以不妨先上梁山过过“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的潇洒日子,等以后受了朝廷招安,“早晚都做个官人”,那时报效朝廷也未为迟。

    一个是单廷珪,他是新上梁山的朝廷降将。

    小说第六十七回,单廷珪来中陵县劝降魏定国。

    单廷珪说道:“如今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子昏昧,奸臣弄权,我等归顺宋公明,且居水泊。久后奸臣退位,那时去邪归正,未为晚矣。”

    单廷珪的劝降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眼下“朝廷不明”,“奸臣弄权”,所以,还是“且居水泊”为好,等日后“奸臣退位”了,那时可再“去邪归正”。一番话,就说动了魏定国的心。

    由此可见,无论是戴宗这个资深头领,还是单廷珪这个梁山新人,他们对招安的观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且居水泊”,“只等朝廷招安”,“那时去邪归正”,报效朝廷,也“未为晚矣”。

    二是宋江欲建罗天大醮时,梁山众头领都很支持。

    各位看官知道,小说第七十一回,宋江建罗天大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中第二个目的就是“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那么梁山众头领听了之后,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小说写道,“众头领都称道:‘此是善果好事,哥哥主见不差。’”

    可见,包括武松、李逵和鲁智深在内的梁山众头领,全都一致赞同宋江的招安想法,没有一个是反对的。

    三是宋江对天盟誓时,梁山众头领里也没人反对。

    梁山英雄排定座次以后,宋江就拣了个吉日良时,焚一炉香,鸣鼓聚众,把众位头领都请到了忠义堂上。

    宋江说道:“今日既是天罡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

    梁山众头领听了,全都大喜,各人拈香已罢,就一齐跪在了忠义堂上。

    宋江为首誓曰:“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宋江誓毕,众头领全都“同声共愿”,“歃血誓盟”。

    宋江这“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应该是菊花会上那首《满江红》词意的另一种说法。包括武松、李逵和鲁智深在内的梁山众头领,不但没一人反对,反而是“同声共愿”,全都是赞同的。

    对此,袁无涯本的眉批说得很有道理:“改邪归正,愿受招安之意,须于此时约誓得彰明真挚,后便不烦多言。”

    四是梁山全伙受招安时,众头领都欣然接受。

    小说第八十二回,对朝廷的第三次招安,宋江欣喜的态度自不待言。我们这里只说说梁山众头领的表现。

    当宿太尉一行前来梁山颁诏时,只见山棚结彩,香烟拂道,宋江、卢俊义跪在前面,众头领齐刷刷地跪在后面,迎接朝廷恩诏。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跪的。

    萧让读罢招安丹诏,宋江等众头领山呼万岁,再拜谢恩。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拜的。

    宿太尉取过金银牌面、红绿锦段,令裴宣依照名单赐给众位头领。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接的。

    宿太尉打开御酒,将酒都倒在酒海里,就堂前温热了,赐给众位头领。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喝的。

    宿太尉讲明此次招安委曲,要求众头领早早收拾朝京,休负了天子的宣召抚安之意。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喜的。

    当日筵宴,宿太尉居中上坐,堂上堂下众头领依次就位,轮番把盏。这天,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醉的。

    次日又排宴席,宿太尉与梁山众头领倾心露胆,讲说平生之怀。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开怀的。

    第三日,请宿太尉游山,然后再排席面,至暮尽醉方散。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尽兴的。

    宿太尉临走之前,宋江又会集大小头领,尽来集义饮宴。对宿太尉此次的招安之行,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称谢的。

    宿太尉起程回京,梁山大小头领金鼓细乐相送下山,渡过金沙滩,俱送过三十里外。然后,众皆下马,与宿太尉把盏饯行。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来送行的。

    梁山买市十日之后,宋江他们就打起“顺天”“护国”两面猩红大旗,进京朝觐。东京百姓军民扶老挈幼,沿路观看,如睹天神。道君皇帝在宣德楼上,见了这一身戎装、英姿勃勃的梁山大军,心中大悦,与百官说道:“此辈好汉,真英雄也!”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自豪的。

    道君皇帝在文德殿召见梁山众头领,然后大排御筵,皇帝亲御宝座陪宴。这时,梁山众头领中没有一个是不谢恩的。

    小说编写者在这里还特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来表现梁山众头领招安后的神圣感。那么,这个细节是什么呢?(未完待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