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0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工资3000元,却累计资助20多户贫困家庭十几万元“偷偷”做了大半辈子好事的他说——

“这份初心, 源自77年前爷爷许下的承诺”

周福良讲述做好事的初心。

    周福良今年61岁,家住余姚市大隐镇章山村周家塔自然村。他低调行善,“偷偷”做了大半辈子好事,累计资助20多户贫困家庭,资助钱物十几万元。直到两三年前,村干部在走访中才从被他资助过的村民口中了解到他的善举。近日,2021年第四季度“宁波好人”榜单发布,他被评为2021年9月-10月“宁波好人”(诚实守信好人)。

    周福良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却尽自己所能坚持做好事。他说这份初心源自77年前爷爷许下的承诺。

    一家三代坚守承诺  从“身后事”扩大到“生前事”

    这个承诺要追溯到1945年。当年,周福良的奶奶生第三胎时难产,周边的乡亲们都赶来帮忙,用竹板把她抬到慈城的医院。虽然最后没能抢救成功,但乡亲们的热心在爷爷周仁夫的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在妻子的白事中,周仁夫许下承诺:之后不管周边哪家乡亲家里有老人过世,周家一定会帮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个承诺,周仁夫坚守了30年。

    后来,周福良的父亲周文才接过这个承诺,同样3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2011年,50岁的周福良正式接过“接力棒”,成为了第三代接班人。10多年来,他累计为15户老人办理了白事。

    接过父亲的承诺后,周福良更是决心进一步把这个承诺做好,从关心老人们的“身后事”扩大到“生前事”。他是大隐镇敬老院的“常客”,近20年来,每年立夏节、端午节、中秋节,他都会为老人们送去各类慰问品,老人们亲切地唤他“阿良”。2019年,周家塔一位67岁的老人患肺癌住院,在她生命最后的80多天里,周福良每天到医院看望,陪老人聊天散心。大隐镇学士桥村的毛老太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遗孀,已80多岁,逢年过节周福良也会带着钱物前去探望。

    “许多老人到了晚年,怕的不是贫困或疾病,而是孤独。”周福良说,他不仅要把村里老人们的后事办好,还要让老人们在晚年生活中得到陪伴,感到温暖。

    周福良说,等儿子50岁了,他会把这个“接力棒”传到儿子手上,将这个承诺一代代传递下去。

    一天打两份工  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长辈的诚实守信早就在周福良的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知道周围哪户人家有困难,他总会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

    2005年,邻居毛某因糖尿病导致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周福良累计资助他万余元。后来,毛某搬到宁波居住,他依然每年送去慰问金。2011年,周福良被评为农业“双征”示范户,拿了3000元奖金。他把这笔钱全部给村里85岁以上的老人买了慰问品。2013年,村民老章的女儿考上大学,但老章因瘫痪没有收入,无法支付女儿学费,周福良与其他热心村民集体凑学费,资助她读完了大学。还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周福良从她7岁起开始资助,前年女孩考上余姚中学,第一个报喜电话就打给了周福良。

    就在今年1月20日,周福良又给当地一户人家送去了1000元。这户人家在近10年里接连遭遇不幸,家里着火,丈夫、儿子出事,媳妇生病……“别人告诉了我这个消息,我确认情况后,马上去银行取了1000元送去。”周福良说。

    事实上,周福良的收入并不高。他在当地一家保洁公司做管理工作,每月收入约3000元。为了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他一直坚持一天打两份工。

    年幼时也曾受人恩惠  60年后不忘登门答谢

    “从小父亲总是告诉我,钱不用太多,够吃够穿就可以了。自己有能力了就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别人,周福良总是慷慨解囊,而对自己是省之又省,10多年来,他的早饭一直是1元钱的白粥。

    周福良说,自己也曾受过他人的恩惠。他1周岁时曾经生过一次大病,母亲背着他去河姆渡镇洪桥头附近求医。由于人生地不熟,看完病天色已晚,正当母子两人不知所措时,路边的一户人家不仅好心地招呼他们住下,还慷慨地送给他们数斤白米细糠。回到大隐后,母亲对这家好心人念念不忘。2019年,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周福良,一定要找到恩人,当面答谢。周福良牢记母亲的遗愿,多次托人打听,终于在2020年找到了这户人家,登门答谢,表达了这份跨越近60年的感激之情。

    记者 贺艳 通讯员 毛家栋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