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点项目

翠屏山中央公园来了

公园面积约420平方公里 要形成“一心双环多点”的格局

摄影:杨辉 舒崭 制图:徐哨

    随着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落下帷幕,报告中提及的五年奋斗目标跃然纸上。

    报告中两次提到“翠屏山”,指出“精心打造翠屏山文旅融合区等重大文化项目”。翠屏山未来的发展,也成为了很多宁波市民关心关注的焦点。

    翠屏山具体位置在哪里?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散落的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成为宁波文旅的一张新名片?

    神秘的翠屏山——

    “它其实不是具体的一座山”

    雪窦山、招宝山、四明山、福泉山……宁波名山不少,但“翠屏山”很多宁波人都表示不太熟悉。随着本次党代会的召开,官方说法浮出水面。

    据介绍,翠屏山脉东西绵延40余公里,横贯镇海、慈溪、江北、余姚等区域,大部分在翠屏山脊慈溪一侧。“众多如画美景点缀其中,烟霞云雾逍遥其上,鸟鸣溪唱暮鼓晨钟萦绕,恰如其名。”去过的游客如此诗意描述道。

    不难看出,“翠屏山其实不是具体的一座山,其主要山峰有达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东栲栳山等,最高峰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据慈溪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人士介绍,翠屏山北麓串联慈溪5个乡镇,目前是慈溪生态资源最好、文化元素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

    古老的翠屏山——

    最早可追溯到 史前先民遗迹

    这么一看,翠屏山的轮廓更加明朗清晰起来。记者了解到,翠屏山拥有丰富的古迹遗迹,包括与河姆渡同期的童家岙遗址、新石器时代钱山漾文化遗址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的先民遗迹;也有达蓬山摩崖石刻、方家河头古村、长溪岭古道、鸣鹤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徐福东渡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林湖越窑遗址更是被定为秘色瓷中心产区和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瓷博物馆。

    这里还孕育了包括“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国药巨商”叶天霖,以及“一个孙家境,半部明代史”的横河孙氏家族等名人资源;分布有浙东红村——洪魏、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等与横坎头一脉相承的“红色资源”……

    同时,该区域内坐拥优质自然生态资源,尤其是其北麓分布有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等6大湖泊,东西百公里登山步道形成环线;文旅融合强,目前已建成“两园两区”,即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省内第二个、宁波唯一)、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区,沿线建成省4A级景区1家(鸣鹤古镇),景区村19个。

    翠屏山的未来——

    翠屏山片区要形成“一心双环多点”的格局

    “优越的地理区位、优美的山水环境、优质的文化底蕴,让翠屏山片区拥有了发展文旅的巨大潜力。”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翠屏山片区作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中央公园,目标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遗址文化传承地、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独特魅力的文旅融合区”。

    空间上,在翠屏山片区形成“一心双环多点”的总体格局:

    “一心”,即一个都市中央公园。

    “双环”,形成快速交通外环+景观环山通道的双环交通支撑。

    “多点”,即特色城镇+特色资源点。

    中央公园内部,通过特色小镇+公园群落的模式,形成“片区+单元”的格局,规划形成文旅融合示范区、史前遗址保护片、越窑文化传承片等片区。

    片区内各个单元,通过一环多连的区域路网以及五种畅游路线相串联。

    坚持生态为先、 文化为魂、绿色发展

    记者了解到,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1年10月完成《翠屏山片区概念规划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启动编制《翠屏山片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前,专项规划已完成初稿,基本明确了片区发展的目标和功能,确定了片区发展的总体结构,构建了新的交通等支撑体系。”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那么,翠屏山片区规划未来将如何实施?

    “翠屏山片区专项规划,我们坚持生态为先、文化为魂、绿色发展,系统制定翠屏山未来发展蓝图。”该负责人介绍,“一是,加快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林相优化、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让翠屏山地区真正成为大都市的生态绿心;二是,充分挖掘上林湖、河姆渡、慈城-保国寺的文化底蕴,形成‘三珠联动、群星闪耀’的文化大繁荣新格局,培育宁波文化新地标;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丰富生态康养、青瓷产业、杨梅产业、青年研学等多样业态;四是,完善支撑体系,构筑联城速达、城园联动、灵动畅玩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北部都市区整体发展。”

    据介绍,分步实施上,近期以市域(郊)铁路(宁慈线)、快速路、河姆渡-井头山史前文化中心、精品线等为带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翠屏山片区的发展。

    正如市民所期待的那样,翠屏山未来“大遗址文化传承地、文旅融合区”的打造,将给市民营造一个山水条件优越的文化旅游地,还有望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样本。

    翠屏山的烦恼——

    “天生丽质”的它,在进一步文旅提升中也面临一些难点

    据了解,翠屏山文旅融合区主要集中在余姚河姆渡遗址-江北慈城古县城-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为“文旅金三角”基点(姚江谷地及翠屏山一带,南北宽6公里-8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范围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区。但“天生丽质”的它,在进一步文旅提升中也面临一些难点。

    本次党代会期间,市党代表,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主任、党工委副书记房伟迪在建议中指出,翠屏山先民曾修建四条连通南北的古道并保留至今,随着胜陆公路开通,山南山北的交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也为两区两市协同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但是,目前翠屏山东西双向通贯连接性不强,江北、余姚、慈溪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路网,横筋线作为翠屏山区域主要干道,路面状况较差,亟待提升。”

    同时,还存在区域间文化相近,但合作打造的黏合度不高;资源相融,但一体推进的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例如,环浙步道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建设、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都没有实现相互取长补短,目前,翠屏山规划尚未形成一体推进、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旅游产品推介等方面很难实现共赢共享,资源特质的鲜亮度明显弱化。

    再例如,慈城与慈溪古今同将慈孝作为地域文化,但在同源性挖掘、推介等方面鲜有合作,都是各自打各自的“慈孝”牌,如虞世南、严子陵、横河孙氏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是余慈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但在名人文化价值提炼、包装等方面鲜有协同,客观上造成了区域文化标识度弱化。

    翠屏山的畅想——

    统筹谋划和推进沿翠屏山区块为核心的“文旅金三角”

    对于翠屏山的未来,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就慈溪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来看,统筹谋划和推进沿翠屏山区块为核心的‘文旅金三角’,是宁波北部两区两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建设的有效路径。”房伟迪说,翠屏山文旅融合区的开发建设,涉及镇海、江北、慈溪、余姚,这不是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从全市层面着手,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比如设立翠屏山开发管委会,编制翠屏山区块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普查梳理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区块建设人力、财力、政策等要素保障。

    “一入翠屏山,已是千年客”。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朱友君则认为,开发翠屏山文旅业态,更多要从项目嵌合角度,挖掘文化深度联结点,推动功能互补,让游客自发产生选择全程“寻宝”意愿,形成客流、消费流和数据流的闭环。针对如虞氏书法练习者、上林湖青瓷爱好者、中医药文化研学者等不同社群,翠屏山文旅推广应注重体验引领,紧扣历史文化要素,加大短视频、虚拟现实、3D裸眼等新媒介、新技术应用,将数字化手段、国潮IP化思维、沉浸式布局有效结合,实现全域融合、精准融合。

    记者 谢舒奕 周科娜 通讯员 舒崭 朱宁溪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