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山区块的文化基因 翠屏山是四明山余脉,恰处于北纬30度附近,东西绵延40余公里。其南坡属于余姚市和江北区,北坡属于慈溪市和镇海区。在姚东平原一带群众习惯称四明山为“南山”;称翠屏山为“北山”,也叫通俗易懂的“余慈山脉”。这条山脉主要由五磊山、大霖山、翠屏山、凤凰山、栲栳山、九垒山、老鸦山、桐岭山、东茅山、西茅山、云山、鞍山、达蓬山等组成。 在翠屏山区块,至今已发现河姆渡文化时期遗址30多处(主要包括河姆渡、井头山、田螺山、施岙、鲻山、傅家山、八字桥、胡坑基等遗址),良渚文化时期遗址10处,钱山漾文化时期遗址2处,马桥文化时期遗址24处,西周时期遗址19处,东周时期遗址48处,汉代遗址16处。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宁波慈江段)、慈城古县城、丈亭古镇、鸣鹤古镇、保国寺、五磊寺、香山寺、护龙寺、永传寺、芦山寺、金仙寺、定水寺、阳觉殿、虞世南故居、吴锦堂故居、陈布雷故居、达蓬山摩崖石刻、观海卫抗倭遗迹、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三七市石步古杨梅林以及九龙湖、荪湖、慈湖、云湖、杜湖、白洋湖、上林湖、穴湖等人文胜迹。 翠屏山区块集上百个遗址、人文胜迹于一体,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大运河文化、阳明文化、慈孝文化、商帮文化、禅道文化叠加,也是魅力四射的“中国杨梅之乡”主要产区,可谓“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满地瑰宝,星光灿烂”,是一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宁波文脉延续区。 翠屏山区块最具有文化基因价值的集中在河姆渡遗址-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基点的“文旅金三角”区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姚江谷地及翠屏山一带,南北宽6公里-8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 地处翠屏山区块几何中心位置的井头山遗址,朝东南9公里为慈城古县城,朝南7公里为河姆渡遗址,朝西北12公里为上林湖越窑遗址。井头山遗址是继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后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前遗址,是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堪称中国海洋文化之源。它的发现,让宁波人文起源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捅破了宁波历史文化的“天花板”,具有8300多年历史。 可以说,井头山遗址类型的河姆渡文化,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宁波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重大发现,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也为研究西太平洋地区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活化石”。 翠屏山区块的时代价值 以河姆渡、井头山遗址为代表的翠屏山区块,给当代宁波留下了宝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深入谋划翠屏山文旅融合区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使宁波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相匹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应继续深化研究对翠屏山区块的遗址类型、聚落形态、文化特征、价值内涵,不断挖掘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提前规划建设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展示好、利用好翠屏山区块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海洋文明,筑牢宁波发展的“根”和“魂”,从而打造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华文化标识。 正因为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施岙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慈城古县城等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我们要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高度和视角,来挖掘、认识其空间特色主题和人文价值。尽快创建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河姆渡-井头山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都。 目前,宁波总体发展框架呈一条西北至东南的发展轴。即:前湾新区-翠屏山-宁波中心城区-东钱湖-象山港-南湾新区。翠屏山区块地处宁波中心城区与余慈地区的交界位置,也是宁波中心城区接轨上海大都市圈的西北门户。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低碳智造联动,宁波中心城区向西北拉开发展框架,和长三角融合,解决余慈地区及江北镇海发展空间、前湾新区发展动力问题,也契合“滨海产业大平台、沿湾活力大动脉、四明生态大屏障、甬江科创大走廊”经纬有序的空间布局思路。 翠屏山文旅融合区的整体框架已浮出水面,建议今后应凸显特色、提升品质、延续文脉、完善功能,与现状资源相结合,与上位规划相协调,余慈地区联动开发、江北镇海联动开发,提升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并与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相一致,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翠屏山区块的开发思路建议 1.形成标志性功能组团 根据翠屏山区块空间特色资源的价值、影响力以及促进城市发展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和特色体系等综合因素,应加强陆海联动、区域统筹、南北协同,联动大运河(宁波)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宁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余姚河姆渡、江北慈城、慈溪上林湖三大片区发展,建设宁波标志性“文旅金三角”,打造“千年古韵、通江达海”的大运河与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形成慈城-河姆渡-三七市-上林湖-鸣鹤等若干标志性功能组团。 2.串珠成链建大公园大花园 发挥与城市空间特色主题相契合的特色资源优势(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现代风貌),叠加打造城市主要景观敏感区(城市门户、公共中心、开敞空间),整合各类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面,生成翠屏山区块的整体特色框架。 在建设宁波史前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过程中,建议S61省道沿线的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田螺山遗址、八字桥遗址、傅家山遗址、胡坑基遗址、慈城等周围村庄、古县城,以传统浙东民居建筑风格与色彩为主,注重体现“依山傍海处,稻耕渔猎生”“海湾明月照,山岙炊烟袅”的宁波文脉历史韵味。 建议在施岙遗址附近建“世界稻作文化圣地”标识牌。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宁波慈江段)三七市镇、河姆渡镇慈江畔,或在慈城古县城阚峰慈湖畔的北纬30度地标点,打造一处中国东部北纬30度人文主题公园,与慈城古县城、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3.基础设施交通规划先行 目前,翠屏山区块已有沈海高速公路(慈城至掌起段)、掌二线(慈溪掌起至余姚二六市)、三皇线(余姚三七市至慈溪观海卫)、寺马线(余姚丈亭寺前王至慈溪匡堰)和胜陆公路(慈溪胜三至余姚陆埠)穿越翠屏山脉南北。 建议规划新建一条申遗大道。即从杭甬高速公路河姆渡遗址(大隐出入口西侧2公里左右)穿越姚江隧道,从遗址博物馆沿现有公路经罗江村,一路向北跨慈江和杭甬铁路,至S61省道井头山遗址。再从三七市镇沿三皇线公路一路向北,至上林湖越窑遗址。这条申遗大道全长约30公里,串联起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施岙遗址、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鸣鹤古镇、观海卫古城。若采取最节省成本、建设时间最少、尽量减少征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方案,则可在G228国道(古乍线)河姆渡镇罗江遮楼自然村作为起点,向北1公里在慈江建造张家渡大桥,可连通现有的三胜线公路。该方案只要打通1公里断头路(张家渡大桥),便可使河姆渡遗址与井头山遗址路程缩短至8公里。 建议筹建中的杭甬城际铁路三七市站更名为河姆渡站,便于河姆渡文化更好地传播。建议宁波地铁一号线尽早规划向西延伸11公里至河姆渡遗址南岸。地铁四号线尽早规划向西延伸12公里途经井头山遗址至三七市。这样,翠屏山文旅融合区与大运河(宁波)国家文化公园、三江文化长廊、东钱湖宋韵文化圈的交通串联在一起。 4.引导国有民营资本共同开发 翠屏山文旅融合区怎么建?加强顶层设计,建议成立宁波市翠屏山文旅融合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级及余姚、慈溪、江北、镇海等相关部门组成,健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明确责任分工,制定《翠屏山文旅融合区建设方案》,落实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要素保障、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 应推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引导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生产生活实践,拓宽传统文化多元利用方式。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公募基金REITs试点,鼓励宁波国有、民营企业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翠屏山文旅融合区的建设与红利分享。 坚持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尽力确保投入与产出平衡,对投资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宁波史前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慈城古县城等项目主体单位,优先在开发文娱、商贸、房地产、乡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土地、税收、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探索开展PPP项目试点,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和可持续化。建议宁波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等单位提前谋划翠屏山IP文旅产品和服务,做精做强文化旅游品牌,彰显宁波都市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