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对残害妇女儿童等犯罪 当判死刑的判死刑 报告提出,人民法院准确贯彻死刑政策,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对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等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犯罪,论罪当判死刑的,依法判处并核准死刑,坚决维护法治权威。 加大对行贿惩治力度 报告提出,人民法院2022年保持惩治贪污受贿犯罪高压态势,加大对行贿惩治力度。 2021年,人民法院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依法追缴行贿非法获利,斩断“围猎”腐蚀、权钱交易的利益链条。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3万件2.7万人,秦光荣、王富玉等14名原中管干部受到审判。 决不允许“纸面服刑” 破坏公平正义 报告透露,人民法院全面排查1990年以来“减假暂”案件1334.5万件,对有问题或瑕疵的5.9万件督促逐一整改,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出台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意见,决不允许“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破坏公平正义。 剑指外逃腐败犯罪分子: 境外不是法外,虽远必惩 报告介绍2021年人民法院主要工作时透露,加大职务犯罪赃款赃物追缴力度,实际追缴到位596.6亿元。境外不是法外,首次适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审理程三昌案,裁定没收外逃人员徐进、张正欣境内外巨额违法所得,对外逃腐败犯罪分子虽远必惩,让其人财两空。 司法判决决不向耍横霸道者让步 决不迁就纵容恶习陋俗 报告介绍,去年法院审理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判决善意助人不担责。审理小区保安送老人就医被索赔案,驳回无理赔偿请求。审理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判决追赶者无责。审理高铁霸铺案,判决曝光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无需担责。通过司法断案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决不向耍横霸道者让步,决不迁就纵容恶习陋俗。 严惩花样翻新的诈骗犯罪 报告透露,人民法院2021年审结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等犯罪案件296件,高空抛物致人伤亡案件大幅减少,群众头顶上、脚底下安全更有保障。守好民生安全底线,严惩“以房养老”、“投资养老”、保健品坑老、兼职刷单、套路贷、校园贷、美容贷等花样翻新的诈骗犯罪,维护群众财产安全。 严惩窃取倒卖身份证等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 报告介绍,过去一年,人民法院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严惩窃取倒卖身份证、通讯录、快递单、微信账号、患者信息等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结相关案件4098件,同比上升60.2%。依法从严惩治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严惩利用恶意程序、钓鱼欺诈等形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审理“颜值检测”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案,惩治网络黑灰产业链犯罪。 让网上购物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报告指出,2021年,人民法院扎牢民生司法保障网,审结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消费、社会保障等案件154万件,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台网络消费司法解释,对直播带货、外卖餐饮作出规范,让网上购物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解读 昨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接受记者专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筑起一座信息保护的“防护墙” “人民法院要筑起一座信息保护的‘防护墙’,让大家安心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余茂玉说。对于利用履职便利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业“内鬼”,以及利用“颜值检测”软件等恶意程序、钓鱼欺诈等形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依法开展全链条打击,从源头上捣毁网络黑灰产业链。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表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把社会关注案件的审理 变成“法治公开课”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了要定分止争外,还需要发挥价值评判、示范引导作用,明规则、划底线、扬正气、树新风,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余茂玉说。 余茂玉介绍,近年来,人民法院特别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案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递出去,让道理更加清晰、法理更易理解、情理更获认同。 余茂玉表示,人民法院既要保持定力、严格公正司法,又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把一个个社会关注案件的审理变成一堂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以公正审判助力实现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