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花啼鸟总关愁

——梁山招安之谜(之七)

    □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龚开在写《宋江三十六赞·序》时,选择性地采用了《东都事略》的史料。

    龚开之所以要这样做,唯一的解释就是作为宋遗民的龚开,面对着靖康之耻、蹈海之难这些无以言表的亡国之痛,时时在反思“宋何以亡”这样一个痛彻心扉的命题。这我们可以从龚开的现存诗文中,看出一些端倪。

    正因为年少时听闻的“宋江事”给龚开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亡国后的龚开才会将反思的目光投向了“识器超卓”、“立号既不僭侈,名称俨然,犹循轨辙”的宋江辈。于是,在龚开的笔下,“不假称王,而呼保义”的宋江,与“畏影而自走”、“其祸未尝不流四海”的“乱臣贼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此,郑振铎先生在《水浒传的演化》中有精到的论述:“他(龚开)处在蒙古民族的铁蹄之下,颇希望有宋江之类的豪杰出来,以恢复故邦。南宋之盛行‘水浒故事’便也是这个心理。他们为金人所侵凌,畏之如虎,便不禁的会想起了‘能征惯战’的水浒英雄来。虽然只不过是想慕而已,却也聊足以快意。”(《郑振铎全集》(4))

    如果说,龚开笔下的宋江受招安擒方腊是龚开遗民心态的真实表露,那么,成书于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则反映了宋元民间水浒故事的新变化。

    《大宋宣和遗事》写道:“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后遣宋江平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宋江已摇身一变,俨然成了一个胜劵在握的英雄,不但朝廷主动“出榜招谕宋江等”,而且,招安后的梁山好汉们“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而宋江本人,更是因后来“平方腊有功,封节度使”,成了一个功勋卓著的朝廷功臣。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结局!

    但是,如果我们对照着宋元时期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那激烈高涨的民族矛盾来看,就会发现在这个表面美好的结局背后,又包含着多少亡国亡家亡族的血泪情仇!

    虽然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宋江他们仍要下山去“略州劫县,杀人放火”,“劫掠子女玉帛”。但是,宋江身上龚开所说的那“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的“盗跖”形象,已经在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宋江内心那份勃勃燃烧的忠义之情。

    所以,我们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可以读到天书“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的诗句,看到九天玄女“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的要求,听到晁盖“须是助行忠义,卫护国家”的嘱咐,看见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后平方腊封节度使的辉煌。

    而《大宋宣和遗事》之所以会这样来写宋江,其原因则不外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指出的“宋代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

    宋末元初童瓮天《瓮天脞语》记载了一首宋江所写的词,词曰:“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在词里,宋江不但表达了自己对招安的期盼,“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也直抒了自己虽“义胆包天,忠肝盖地”,但“四海无人识”的一腔热诚。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宋江受招安的情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词里的宋江,早已洗脱了《大宋宣和遗事》里被张叔夜“招诱”时的那份无奈,变成了一个主动谋求招安,冀盼报效朝廷的忠义之士。

    宋江在李师师家里题写这首词的故事,在当时应该是广为流传的,所以,童瓮天才会将它收录在自己的书里。这也就是明人杨慎在《词品·拾遗·李师师》里所说的“小辞盛于宋”的意思。

    这首词对招安情节的改写,至少有这样两个意义:

    一是增强了宋江身上的“忠义”元素,宋江那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思想已经昭然若揭了。

    二是说明至少早在宋末元初的水浒故事里,宋江的忠义形象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元人陆友的《杞菊轩稿·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也写到宋江受招安的事情。诗曰:

    “睦州盗起隳连城,谁挽长江洗兵马。

    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

    官军追捕不敢前,悬赏招之使擒贼。

    后来报国收战功,捷书夜奏甘泉宫。”

    从陆友诗中,我们可以清晰读出这样两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谁挽长江洗兵马”,“悬赏招之使擒贼”等诗句,写出了宋江他们受招安后擒方腊的忠君之举。

    二是“后来报国收战功,捷书夜奏甘泉宫”等诗句,写出了宋江他们“统豺虎,御边幅”“平虏保民安国”的报国之心。而那征辽报国的故事,简直就要呼之欲出了。

    于是,到了元明间无名氏的《梁山七虎闹铜台》杂剧里,吴用就唱道:“有一日圣明主招安去,扫蛮夷,辅圣朝,麒麟阁都把名标。”宋江则说得更加具体:“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良,一朝圣主招安去,记保华夷万载昌。”

    而元明间无名氏的《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杂剧,甚至就直接写宋江他们抗击辽国的故事了。

    综上所述,招安是历代水浒故事的固有情节,是塑造宋江形象的重要环节。随着宋、元、明三朝社会风云的急剧变幻,及社会思潮的不断融入,水浒故事对招安情节的描写也在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宋江那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忠义形象,也就随之日益丰满,逐渐成型了。

    (三)小说对招安故事作了独创性的改造,从而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首先,让宋江在梁山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委曲求全,主动谋求朝廷的招安。

    《水浒传》小说里的招安,是宋江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大好形势下,主动谋求的招安。这就与《宋史·张叔夜传》里的因兵败被困而被迫接受的招安,与《大宋宣和遗事》里的朝廷出榜招谕,张叔夜招诱归顺的招安,有了质的区别。

    张锦池先生在《水浒传考论》中指出:宋江前后五次“钻刺关节”,谋求朝廷招安,“显然是要说明:宋江虽历经种种磨难,但忠于宋室之心始终不二,可以委曲求全,可以忍辱负重,真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此论甚是。

    宋江越是在梁山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越要主动谋求招安,以实现自己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人生目标,《水浒传》小说对招安背景这一别具匠心的改造,写出了宋江的忠义之烈、报国之切。

    其次,让宋江在招安后“竭力捐躯,尽忠报国”,但最后却难逃“奸佞之臣”的毒手,只得饮鸩而亡。

    《水浒传》小说对宋江招安后的结局,作了这样三个别具匠心的安排:

    一是梁山招安后朝廷只授宋江为破辽都先锋,卢俊义为副先锋,其余众头领均为白身。这样就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和《大宋宣和遗事》里梁山一受招安,就全伙拜爵封官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二是梁山受招安后即征辽,但征辽开篇所写的,却是宋江滴泪斩军校的故事。这样就与《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里所记的宋江招安后不知所终的情况,完全不同了,而陈桥驿特殊的地名,又会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

    三是梁山受招安后,“平虏保民安国”,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宋江最后却难逃“奸佞之臣”的毒手,只得饮鸩而亡。这样就与《大宋宣和遗事》里所写的宋江因平方腊有功而封节度使的煊赫结局完全不同了。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水浒传》小说对招安结局的这一改造,既写出了宋江“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之烈,也写出了奸佞之臣“屈害忠良”,“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的恶之深,从而深刻反思了“宋何以亡”的根源,在客观上对那个“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大贤处下,不肖处上”的“冠屦倒施”(李卓吾语)的社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本质上揭示了那个社会的残酷和血腥。

    这,就是《水浒传》小说如此写招安的意义之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