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2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脸上挂彩、车子被砸仍然“痴心不改”

这个“老娘舅”坚持公益调解30年,“大石头”是他的代名词

“老娘舅”陈武昌(左)在工作室做调解工作。

    在鄞州区东柳街道太古城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娘舅”——陈武昌。今年刚迈入花甲之年的他,已经做了整整30年的公益调解,11年前就成立了全市首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

    这5年,陈武昌早就不住太古城社区了,但每天他都会回到调解室。“只要社区需要我,邻里不嫌弃我,我会一直干下去!”

    “有烦恼找‘大石头’”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陈武昌,是宁波较早一批赶上市场经济浪潮下海经商的。从五金家电到食品行业,从运输服务到房产中介,陈武昌做过很多行当。

    “那时候,我担任原江东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经常参与调解一些买卖纠纷,处理各类售后问题。我坚持公平公正,大家都愿意听我几句。”算起来,陈武昌的调解生涯是从1992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

    空闲时间,陈武昌自学法律和心理学,调解工作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2010年,宁波市司法局和宁波电视台合办一档调解类节目——《娘舅大石头》,栏目组慕名找到陈武昌,这一做就是十几年。

    这个“老娘舅”一点都不好当。调解时,碰到双方大打出手,“老娘舅”总免不了脸上要挂彩。有一次,瓦片直接从头顶飞过,同行的摄影师被打,车子被砸。但这些都没有让他打退堂鼓。

    随着《娘舅大石头》的热播,陈武昌的名气越来越响,“大石头”早就成了他的代名词,“有烦恼找‘大石头’”更是深入人心。

    十几年前,北仑一名妇女慕名找上门,希望“老娘舅”帮她劝劝公公。因为交通事故逃逸,她老公正在服刑,公公从武汉老家赶到北仑。因为家里没有收入来源,老人准备把原先自己模具厂的机器当废铁卖了,这让她很心疼。

    “‘老娘舅’,如果机器都卖掉了,等老公出来,我们再也不能东山再起了。能不能劝劝老人先回家去,这个家我一定会撑起来的!”听了她的一番话,陈武昌被打动了。他反复劝说老人,还给他留下车费。临走时,老人扑通一下跪倒在地。

    调解要“一气呵成” 

    翻开陈武昌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他调解的各类案件。小到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家产纷争,大到群体性纠纷……这些年,他经手调解处理的各类矛盾纠纷多达数千起。2011年3月,“陈武昌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全市首个以普通居民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

    “医生看病,看的是身体上的疾病,而调解工作,很多时候看的是心病,要抽丝剥茧找到突破口。”说起自己的调解经验,陈武昌这样打比方。

    当“老娘舅”这些年,陈武昌坚持调解要“一气呵成”。有时候一天辗转跑4个地方,等回到宁波已是深夜,他却连一顿饭都没吃上,差点晕倒在调解现场。“调解一旦中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管有多累、多饿,必须坚持到底!”

    做调解要“三勤”——脚勤、手勤和嘴勤,这是陈武昌的调解心得。前几年,宁波一社区发生扰民现象,居民集体上访。为了深入调查,陈武昌连续几天凌晨赶到现场查看,做记录,挨家挨户走访了30多户居民。拿到第一手资料后,他再和涉事单位沟通。用了3天时间,这个困扰居民好几年的扰民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不住在社区了仍每天来“报到”

    从第一次担任太古城社区业委会主任开始,陈武昌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至今已有20多年。“每次换届重新选举业委会主任,大家都希望我能继续担任,我不能辜负大家的这份信任。”让人感动的是,从2017年开始,陈武昌帮儿子带孙子,早就不住在社区了,但每天他照常来社区“报到”,调解基层矛盾。

    太古城小区是一个老小区,建成已有20多年。前些年小区里很多椅子都已经破损。“每次路过社区小公园,我看很多居民都没地方坐。”陈武昌看在眼里,便自掏腰包在公园安装了十多把玻璃钢制成的桌椅。这样的闲事,陈武昌经常管。有独居老人生病了,他带老人看病就医、代缴医药费;小区的公共设施坏了,他自己动手维修。

    这些年,社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有老人向他抱怨,平时出门理发不方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武昌利用空闲时间,走访社区周边理发店,邀请店主一起做公益。2015年,一支银发义剪志愿队伍成立了。每月月初,他们都会出现在太古城社区,专为社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理发,至今已有7年了。

    今年,社区正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陈武昌更是闲不住,主动倾听居民的心声。“大家有什么需求都愿意和我说,我再积极和社区沟通。希望趁着老旧小区改造,把我们这个小区好好改造一番。”

    记者 薛曹盛 王悦宁

    通讯员 陆婧楠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