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大数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年市内出行强度 宁波居全国第三

平均通勤时间31.7分钟 在“新一线”城市中耗时最短

2021年度百城通勤高峰交通拥堵榜

汽车保有量>300万级城市

2021年度百城市内出行强度榜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主城区

地面公交线路网密度(km/km2)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主城区

地铁线路网密度(km/km2)

    一座城市的通勤耗时和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近日,百度地图发布《2021年度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大数据反映中国100个主要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通勤时耗、出行强度、公交发展等情况。

    宁波以31.7分钟的平均通勤时耗、1.396的通勤高峰拥堵指数,成为“最不拥堵”的“新一线”城市。同时,宁波去年的市内出行强度在全国百城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苏州、无锡,反映出市民出行的热情和活力。

    宁波人通勤幸福感如何?

    曾几何时,全国“超千万人正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一度引起都市人的热议。根据报告,202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的平均通勤时耗仍超过40分钟,意味着这些城市的人们,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约为1.5小时。

    相比之下,宁波人的通勤体验要舒坦得多——

    在全国20座汽车保有量超300万辆的城市中,宁波2021年度的通勤高峰拥堵指数排在最后,平均通勤时耗仅31.7分钟,不仅在“新一线”城市中耗时最短,而且还在全国百城中排第86位。可以说,宁波同时兼备GDP万亿俱乐部成员的经济实力和“三线”城市的交通畅通水平。

    在良好的路况下,宁波市民的出行意愿也不遑多让。2021年,苏州、无锡、宁波、常州、上海、杭州这6座长三角城市,包揽了全国百城市内出行强度榜单前6位。其中,宁波的市内出行强度较前一年增长16.28%,表明城市的生产生活已从2020年疫情的阴霾下复苏。

    所谓“市内出行强度”,指的是该城市每天市内出行人次与居住人口比值的指数化结果。宁波等长三角城市之所以名列前茅,既是文化、旅游、商业高度融合发展的体现,也反映发达的产业基础带来大量出差、务工等人口流动的需求,从侧面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活力。

    宁波的公共交通在全国排名如何?

    宁波居民的出行活力,正是建立在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之上。目前,宁波已形成“八横八纵”公交专用网络,轨道交通朝着网络化迈进。

    截至2021年底,全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宁波主城区地面公交线路网密度排名第三,仅次于佛山和成都;地铁线路网密度排名第九,位居上海、重庆、北京、杭州、武汉、成都、广州、深圳之后。

    去年年底,宁波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通车,宁波地铁的运营里程达182.3公里,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7位。它架起高新区、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核心商圈互联互通的桥梁,服务更多居民的通勤和生活。

    当地铁串联成网,每条新线路的开通,都会产生“1+1>2”的效果。今年1月-2月,宁波轨道交通进站量达1151.1万人次,同比增长13.7%。这意味着,在这两个月中,宁波常住人口人均至少乘坐地铁1.2次。

    不过,从全国范围看,宁波公共交通覆盖的通勤人群尚有提升空间——

    今年1月-2月,宁波轨道交通的客运量虽然同比增长,却仅排在全国第20位,地铁进站量仅为上海的十二分之一、杭州的三分之一、长沙的二分之一。说明宁波地铁对居民出行的带动作用,在同类城市中并不占优。

    另有数据显示,宁波通勤高峰公共交通(包含地面公交和地铁)和小汽车行程速度比为62.27%,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排第13位,而“北上广深杭”的这一数据均达到70%以上。换言之,在早晚高峰期的宁波,选择公共交通的竞争力,较自驾而言优势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一方面,宁波畅行的路面交通和超过30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令不少市民习惯自驾出行;另一方面,宁波轨道交通的站点布局,对职住空间的覆盖有限。有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轨道交通800米覆盖通勤的比重仅为9%,即便5号线一期通车,仍有大量市民的住所和办公地点离地铁站较远。

    从长远看,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符合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随着宁波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最不拥堵”的金字招牌和便捷的通勤选择,将成为吸引更多人安居乐业于此的“加分项”。记者 严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