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忠心不负朝廷

——《水浒传》主旨之谜(之三)

    □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水浒传》小说随处可见的都是残害良民的滥官污吏。

    而滥官污吏的存在,不但使梁山的行为具有了正义性,也让梁山把惩治滥官污吏当作了自己的行为指南。

    首先,小说写出了梁山好汉惩治滥官污吏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是济州府的何涛、青州城的慕容知府、无为军的黄文炳,还是高唐州的高廉、华州的贺太守、东平府的程太守,都是梁山的惩治对象。“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当是梁山好汉“啸聚山林”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惩治滥官污吏,始终是宋江劝降朝廷将领的重要理由,“盖为朝廷不明,纵容滥官当道,污吏专权,酷害良民。”

    第三,梁山惩治滥官污吏的所作所为,早已播扬四方。无论是辽国的褚坚,还是在扬子江边的王定六父亲,青石峪的猎户刘二、刘三,全都对宋江他们“替天行道,不损良民”的壮举钦佩不已。

    那么,小说为什么会把惩治滥官污吏当作梁山的行为指南呢?

    元人水浒戏是《水浒传》小说的重要源泉。无论是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还是无名氏的《争报恩三虎下山》、《梁山七虎闹铜台》,都把惩治滥官污吏当作梁山的重要任务。梁山好汉下山的目的,就是要去杀那“不忠不义”之徒和“污吏赃官”之辈。

    那么,元人水浒戏为什么会把惩治滥官污吏作为梁山的重要任务呢?因为元时吏治腐败、权贵横行,老百姓有冤难伸、有苦难诉,寻求“公正”、伸张“正义”成了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和心理期望。所以,梁山上那些“替天行道救生民”的英雄好汉,自然就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那法外之地的“水泊梁山”,也就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另一个“开封府”。

    四、小说的创作本旨,就是反对滥官污吏,宣扬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思想。

    (一)从水浒故事的流传来看,反对滥官污吏、全忠仗义、忠君报国一直是水浒故事的核心基因。

    首先,宋末元初的水浒故事就已打上了“忠义”的烙印。

    龚开在《宋江三十六赞》里是这样写宋江的:“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讳忌。”虽然这伙以宋江为首的群雄“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但是,他们的身上已隐约可见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影子了。

    《大宋宣和遗事》讲到,宋江在九天玄女庙里得到了一卷天书。书中写道:“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后来,梁山全伙受招安,宋江因平方腊有功,封节度使。可见水浒故事至此已开始大张旗鼓地描写宋江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壮举了。

    明朝杨慎在《词品·拾遗·李师师》中写道:“《瓮天脞语》又载宋江潜至李师师家,题词于壁云:‘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小辞盛于宋,而剧贼亦工如此。”

    所以,至少在宋末元初,宋江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形象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那么,这时的水浒故事为什么会打上“忠义”烙印的呢?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宋代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正是“外敌凭陵,国政弛废”的残酷现实,才使得那些无望中的人们将渴望社稷兴旺、民生安泰的目光,投向了那些“不假称王”“犹循轨辙”的梁山英雄。于是,宋江们也就担负起了“广行忠义”的神圣使命,成了“殄灭奸邪”“卫护国家”的“忠义之师”了。

    其次,元时的水浒故事,梁山好汉惩治滥官污吏的行动已植入了“忠义”的内核。

    元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宋江在楔子里说道:“忠义堂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

    元明间无名氏《梁山七虎闹铜台》,则把宋江的全忠仗义、忠君报国之心写得更为明晰了。

    元人水浒戏对水浒故事的贡献在于:一是,将“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树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二是,将宋江的绰号,由“呼保义”变成了“顺天呼保义”,另外又加了个“及时雨宋公明”的新头衔。

    对此,胡适先生在《水浒传考证》中有精辟的论述:“梁山泊渐渐变成了‘替天行道救生民’的忠义堂了!这一变化非同小可。把‘替天行道救生民’的招牌送给梁山泊,这是水浒故事的一大变化,既可表示元朝民间的心理,又暗中规定了后来《水浒传》的性质。”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水浒传》小说正是继承并发扬了历代水浒故事反对滥官污吏、全忠仗义、忠君报国这一核心基因,并把它升华成了小说的创作本旨。

    (二)从梁山好汉的群像来看,反对滥官污吏、全忠仗义、忠君报国一直是他们遵循的道德准则。

    首先,小说在不同的场景都写到了梁山好汉反对滥官污吏、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壮举。

    无论是阮氏兄弟在阻击何涛时唱出了“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的渔歌,戴宗在劝说石秀上梁山时说出了“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的话语,还是宋江劝说朝廷降将的理由:“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在忠义堂率众盟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都展现出了一派反对滥官污吏、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

    其次,我们再来看宋江的形象塑造。

    宋江的人生理想是“全忠仗义,辅国安民”,宋江的座右铭是“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宋江人生目标的孕育和实现,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

    一是萌芽。

    小说第三十二回,宋江曾对武松说过这样两句话,一是:“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祐。”二是:“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此时的宋江,显然还没有下定落草为寇的决心,但他觉得武松只有接受招安,去边关之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这样才不枉了为人一世。而自己作为身负罪案的吏员,又深受着“孝”的羁绊,所以,只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了。

    二是提出。

    宋江从江州法场逃出生天后,一手炮制了九天玄女的故事。而宋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借九天玄女之口,提出自己“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人生理想。因为“功名未上凌云阁,姓字先标聚义厅”,梁山让宋江发现了一个可以一展人生抱负的栖身之地。所以,宋江就想抓住这个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是实施。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无论是对彭玘、徐宁这样的梁山降将,还是对宿太尉这样的朝廷重臣,宣讲的都是“尽忠竭力报国”的观点,阐述的都是“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的目标。于是,在宋江“忠义”大旗的感召下,各路英雄犹如江河入海,汇聚在了“替天行道”的水泊梁山。

    其四成功。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标志着宋江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招安之后,宋江就带领着梁山众头领踏上了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的征途,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登上了实现全忠仗义、忠君报国目标的人生巅峰。

    从水浒故事的流传史来看,宋江形象都是因着水浒故事的广泛流传,随着宋元明三朝社会的急剧变迁,而日益丰满、渐渐成型的。而宋江形象日益丰满的核心,就是忠义元素的不断融入和升华。

    五、宋江被奸臣鸩死的结局,深化了小说的主旨思想。

    宋江至死仍以为,“今日天子轻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所以,不但对皇帝没有任何的怨言,反而还担心李逵会“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

    宋江的这一结局,是《水浒传》小说的独创。

    小说对宋江结局作如此处理,既遵循了水浒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忠义”元素日渐增强的内在逻辑,也密合了对明初屠戮功臣深表“不平”的社会思潮,从而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因为无论是招安前的惩治滥官污吏,还是招安后的攘外征辽国,安内平田虎、王庆、方腊,宋江他们既是国之忠臣,更是国之重臣。但是,宋江最后却饮鸩而亡了。

    这样,就既写出了宋江“死于九泉,忠心不改”,“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之烈,又写出了奸佞之臣“屈害忠良”,“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的恶之深。

    于是,小说就在客观上对那个滥官污吏横行、“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社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揭示了那个社会的残酷和血腥。

    这也就是梁山好汉用自己的生命之音,奏响的这曲反对滥官污吏、全忠仗义、忠君报国交响乐的悲剧意义之所在。

    宋江之死,既是宋江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