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聚焦疫情防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名社工发的朋友圈一忧一喜

背后都是浓浓的亲情

戚赟的朋友圈截图

毛雪芬的朋友圈截图

    4月1日,海曙区望春街道后塘河社区两名社工各发了一条朋友圈:“2022年的4月1日,今天下午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永生铭记。”“吾家再添千金一位。”一忧一喜的背后,都是浓浓的亲情。

    父亲重病不能进医院照顾

    今年46岁的毛雪芬是后塘河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那条“心情就像坐过山车”的朋友圈是她发的。

    自海曙区发生疫情以来,她瘦弱的双肩就担起了更多的工作量。“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数据发送过来,我们要对涉疫人员进行排查。发现有重点地区返甬的居民,就会立即上报街道,由街道再研判是不是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这几天,她每天都拿着手机,不敢和手机有片刻分离。有空的时候,毛雪芬也会和在医院的父母通话。“父亲上月底住院了。因为医院有防控要求,现在我没法进入病房。”一说起父亲,毛雪芬的眼睛就红了起来。

    毛雪芬的父亲去年脑梗过。3月31日,父亲又住进了医院。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

    “父亲有严重的肺积水,医生建议到重症监护室治疗。”毛雪芬说,因为母亲思想比较僵化,觉得进了重症监护室就出不来了,所以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在毛雪芬的强烈要求下,父亲最终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当天朋友圈记录的就是她那一刻的心情。

    一边是疫情,一边是亲情,没法照顾父亲的毛雪芬只能一有空就和父母通电话。4月2日,毛雪芬又发了一条朋友圈:“老爸,加油!等疫情过了,还要带你去吃牛肉面呢。”

    二胎女儿出生不能见面

    另一条朋友圈是44岁的戚赟发的,他在社区负责综治、司法、安全生产等工作。

    4月1日,他的妻子在医院生下二胎,但那天也是海曙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一天。

    “医院只允许一个人陪护进入产房,所以我只能把妻子拜托给了丈母娘。”但心系妻儿的他,还是在那天下午向领导请假,到医院大楼“陪着”妻子生产。“老婆知道我在楼下,她就会安心了。”

    没想到,下午3点多,他刚刚接到二胎女儿出生的消息,社区马上来了电话,要他紧急集合,有紧急任务等他去完成。而这时离他到医院才两个小时。

    回到社区后,作为社区居委会男性社工,他需要担负起布置核酸检测点的重任。他毫无怨言,立即投入工作。“场地早就有预案,我先让车主把停在场地里的汽车开走。”然后,他就带着工作人员连夜搭建检测点,并放好了桌椅。

    因为疫情,接下来他只能让妻子到丈母娘家去坐月子了。这也意味着,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见不到刚出生的女儿。

    戚赟和妻子都是社工。2020年疫情刚暴发时,两人都扑在各自的社区,连着两三个月夫妻俩都没见到女儿。即便夫妻俩,也因为在各自的社区三班倒值班,也没见过几次面。但见面的时候,夫妻俩总是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等疫情结束,再和亲人相聚。”毛雪芬和戚赟同声说。

    记者 林伟 陶倪

    通讯员 陈洁 实习生 陈可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