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艺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0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场陶艺展昨在中韩两国同步开幕

“明州问陶”集中展示中日韩三国陶艺家的艺术主张

作品《湖山》。记者 顾嘉懿 摄

作品《白夜》。

记者 顾嘉懿 摄

    “海上陶瓷之路”渊源深厚

    制陶是人类最早掌握的技艺之一。世界各文明古国几乎都有一部鲜活的制陶历史,这些器物形制各异,面貌纷呈,是窥透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端口。

    作为东亚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在漫长的“海上陶瓷之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来自中国各地的瓷器在明州港汇集和转运,产于宁波的越窑在唐宋更成为大宗外贸物品。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西亚、非洲北部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出土有越窑瓷器。日本的“有田烧”、韩国的“新安沉船”,也都是中日韩三国陶瓷往来的重要实证。

    当代,中日韩三国青年陶瓷艺术家别开生面,一方面继承传统工艺,一方面展现出各自的艺术取向与审美品格,创烧的作品形制、面貌和而不同。

    为展现人类与泥火交互生成的人文情怀,延续陶瓷艺术在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今年年初开始,中国港口博物馆精心策划、筹备了“明州问陶”这一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IAC国际陶艺协会、韩国陶瓷学会、日本京都草居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和国内高校支持下,多方征集作品,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集中到宁波展出。

    昨天上午,“明州问陶——2022宁波国际(中日韩)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共收到中日韩三个国家504位艺术家的投稿作品595件/组,经过初评与复评,共有179件/组作品参展。展览回溯了古宁波制陶手工业的悠久历史,重温了自明州港始发的“海上陶瓷之路”,同时也是中日韩三国当代陶艺家艺术主张的集中展示。

    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表示,该展览既是对宁波制陶文化的精神传承,也旨在启迪观众的艺术欣赏思路和文化联想。

    中韩同步开展,线上线下联动

    然而受疫情影响,国际物流迟缓,原定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的日本与韩国艺术家参展作品未能抵达。在此背景下,港博探索出一种“疫情新常态下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一方面,韩国和日本的作品通过影像形式参与中国主会场展出,另一方面,韩日展品实物集中在韩国分会场展出。主、分会场4月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幕,三国艺术家和观众通过网络实时进行交流与分享。

    昨天港博的开幕式上,中日韩三国策展人通过视频分别致辞,之后策展人孙学钧做了港博现场导览的直播。配合展览,部分参展艺术家还为观众录制了作品的语音导览,展厅里,观众只要扫码就能听见艺术家本人对于作品的解读。展览期间,港博还将陆续组织开展一系列线下及线上活动,同名图录也将在近期出版。

    冯毅表示,本次展览创造了国内国外、主次会场、线上线下的国际交流展联动新模式,汇集三国青年陶艺家作品于“一堂”,既是对历史的溯源、对当代的审视,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专业人士高度评价这场展览

    对此次展览的策划,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的艺术工作者纷纷给予好评。

    西安美术学院陶瓷工作室主任刘谦表示,展览中精彩纷呈的陶艺形态中,凸显了当代陶瓷艺术多元交融与开放综合的发展趋势,为新时代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刘颍睿表示,展览集中反映了陶艺家们在当代陶艺材料语言探索上的新成果,表现出三国青年陶艺作者对存在诸多文化相似性的东亚陶瓷文化在认知上的微妙差别。

    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戴雨享表示,参展作品普遍注重陶瓷材料语言的创新及自我内在的表述,探索了当代陶艺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展现出艺术家的时代追求和创新精神。

    “明州问陶”展将持续到2022年7月3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刘玉婷 赵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