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湘鄂赣军区和红军十六师政委陈寿昌,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率部在鄂南与敌激战,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陈寿昌是镇海又一位为中国革命献出年轻生命的革命烈士,在镇海故里留下了他少年时期的就学足迹。 □胡白水 三、上学路途 在镇海古城中,从东西方向来看,文魁第居中偏东一点,便蒙学堂是居中偏西一点;从南北方向来看,文魁第偏于古城之南,而便蒙学堂则接近古城北端的后海塘,两者之间的距离是比较远的。陈寿昌上学,要自南向北连续穿过四条弄堂,才能到达学堂。 从文魁第大门出来,在李衙前路上略往西走到总浦桥东堍,即向北拐进第一条弄堂郑家弄。郑家弄是以弄的东侧郑家大屋而命名,它沿总浦桥下的城内濠河的东岸向北延伸,依次经过薛家弄、梓宫庙,至此濠河向西进入谢家河塘,而郑家弄继续北伸经过龚家弄,到达一字河头南岸。 走过横跨一字河头的新桥,便到了第二条弄堂,即沿一字河头北岸的一字河头弄。在一字河头弄朝西走过一段路后,往北弯进第三条弄堂方家弄。 方家弄也是以弄东西两侧的方家大屋而名。被邑人称为“新桥头方家”的方家大屋,是镇海古城内有名的大屋。在镇海解放初期,逃往舟山的国民党残部常派飞机来轰炸镇海。据一位当年的目击者讲述,一颗炸弹下来,把方家大屋东面的白均房炸成废墟。而连续几颗炸弹落到方家大屋,也只炸毁了它的东半边,你说方家大屋有多大。这虽然有点夸张成份,但毕竟也说明了方家大屋的大。由此也可以想象方家弄的长,它一直通到后大街。 横穿过后大街后,便进入了第四条弄堂仓基弄,学堂就在弄堂的北端。 这条长长的上学之路是唯一的直径,没走一点冤枉路。笔者在镇海中学高中毕业那年,曾去城关二校代课,每天走的就是这条路,感觉实在有点远,这对每天要背着书包徒步来回的小学生来说肯定是比较吃力的。笔者当年走的这四条弄堂都是石板路面,晴天没有灰,雨天没有泥,不知在陈寿昌上学时代是否铺好了石板,那有待进一步的考证。走这条路,还有一段是沿河而行,新桥又是一条不宽的、两边没有护栏的石条平桥,这多少也会让家长有点担心担事。 这四条弄堂及沿途的河与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区改造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郑家弄、一字河头、新桥已彻底消失,有些成了扩建后的胜利路的一部分。一字河头弄、方家弄、仓基弄,分别变为鼓西小区、三角小区、仓基弄小区内的小通道了。 四、选优择校 在陈寿昌上学时,镇海城区内已有十多所小学校了,其中离他家比较近的就有鼓楼东首的区立第二国民学校、车梳桥下的区立第四国民学校、邵衙弄的区立第五国民学校、童李衙弄的私立德馨国民学校、镇远门内的困勉第一国民学校等。那么,陈寿昌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去便蒙学堂上学呢?这要从陈家对小孩教育的重视和便蒙学堂的优秀来分析了。 陈寿昌是出生在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他祖父是举人,他父亲是秀才,还在民国时到北京考取过县佐。这对父子都热心教育,曾以教书育人为业。这样的家庭,对儿孙的教育自然十分重视,必定要为他们选择优秀的学校就读。在陈寿昌哥哥陈希垲上中学时,镇海县城已有县立中学,在宁波也有了好几所中学,但他们还是舍近求远地把陈希垲送到甬城最好的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就读,这便是佐证。所以,当陈寿昌上小学时,他们就顺理成章地会选择城区最好的学堂。 便蒙学堂的声誉是很好的。它是顺应当时教育现代化的全国民心而创办的镇海城区第一所新式学堂,可谓开镇海风气之先。创办者樊时勋,曾是宁波商帮先驱叶澄衷(镇海庄市人)在上海一系列办学的负责人,更是叶氏临终指定创办上海第一所民办新式学堂——澄衷学堂的首席校董,可谓办学行家。澄衷学堂在樊氏为首的校董领导下,一跃成为上海名校。樊时勋还是一个热心办学的富商,他持续为他心爱的便蒙学堂倾注了巨额资金,使学堂设施,如“讲理堂、藏书楼、教室、体育场、篮球场、风雨操场、校园、工场、厨房、食堂、学生宿舍、教职员宿舍等一应俱全”。“便蒙小学一直以办学严谨,知识质量及体育运动成绩优良著称”,可谓高投入必有高产出。便蒙学堂在陈寿昌就读期间的1918年5月,在有36所小学参加的镇海县第四次小学学生成绩展览会上,荣获高小部第二名、国民部第一名的好成绩。在陈寿昌离校后的二三十年代,便蒙学堂又众望所归地位居镇海县小学的四大名校之列。校长朱吟香被选为县教育会会长,以后又连选连任。 如此这般,陈寿昌只能舍近求远地上便蒙学堂就读了。 五、就读掠影 陈寿昌在便蒙学堂的就读时间是开始于1913年,结束于全家去汉口的1919年底或1920年初。其中曾中断过一段时间,即在1918年,他随父母去父亲工作的安徽安庆,又于次年初,去湖北汉口受聘家庭教师的祖父那里伴读。到农历5月祖父去世,父母来汉口为祖父料理完丧事后,又得悉在宁波读书的哥哥病重,于是全家返回镇海,陈寿昌再入便蒙学堂续读。所幸的是,在这段中断便蒙学堂就读的时间里,陈寿昌不但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而且还增长了不少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 陈寿昌在便蒙学堂就读时,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可能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陈寿昌自幼受陈家“奋发自强,效忠中华”的家训,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和奋发的学习进取性;又自幼受祖父的传授,在入学时已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国学等文化根底,尤其写得一手好字。另一方面,在带着上述这些传统型综合素质的陈寿昌,一旦在新式学堂接受到新型教育时,立显较大的求知动力和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进步速度自然会超过一般同学。这两个方面,也为他后来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陈寿昌在便蒙学堂就读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哥哥陈希垲又是宁波学生运动的骨干,他是深受哥哥和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陈寿昌在安庆、汉口等地游历中,又耳闻目睹了列强横行、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使他有忧国忧民的切肤之痛。所以,小学生的他也在家乡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等反帝宣传活动,从而萌发了强烈的爱国志向。 1919年农历7月,陈希垲积劳成疾,患肺病去世。陈寿昌代表亲属赴甬参加学校为哥哥举行的追悼会。在会上,13岁小学生陈寿昌登台发言,他慷慨陈词,感人肺腑,与会者无不赞叹。这初步显示出他独立参与和出色应对社会活动的超群才能。 陈寿昌离开便蒙学堂,就随全家离开了镇海家乡再住汉口、安庆,他就凭借便蒙学堂打下的文化基础,先后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函授和电报传习所的学习,都获得了优秀成绩。 ●参考文献: 1、《镇海英烈传》,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党史研究室编,百家出版社出版。 2、《镇海县志》,《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 3、《宁波市镇海区志》,宁波市镇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出版。 4、《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 5、《镇海旧闻录》,宁波市镇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6、《镇海县教育志》(内部资料),镇海区教委、北仑区教委编。 7、《镇海新式教育家第一人——记慈善家樊棻》,作者林岗,《宁波帮博物馆》季刊第4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