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端 可以开门见山地说:《水浒传的诞生》一书中所提出的大部分观点,和笔者所积累的文学理解方法、文学感受经验,是相互抵触的。当然,即便观点不同,读者和作者间也尽可以进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地探讨。然而该书作者连篇累牍所引用的前辈研究成果及他自己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非但没能说服我,还激起了我的反驳欲望。 在《红楼梦》的研究过程中,出现过一个著名的“索隐派”。这本《水浒传的诞生》,大概也称得上是“水浒”研究中的“索隐派”了。作者寻章摘句,将《水浒》原著中的诸多人物、时间、事件与两宋史料中的所谓“相似之处”,加以牵强附会地对比,然后得出结论。譬如史载宋江乃是“淮南贼”,作者无法推翻史实,便奋力强调:除了“淮南贼”的身份,宋江身上还有着“岳飞”的投影。理由是宋江兄弟们是一面抗辽,一面剿灭方腊、田虎的造反。而岳飞也是一面抗金,一面平定了好几股流寇叛乱。于是宋江和岳飞一样忠君爱国,仗义疏财,内摒群盗,外御夷狄,最后含冤而殁。 作者认为这种“平行”关系足可论证一点:与其说宋江是史料中北宋宣和年间的那个淮南盗贼,不如说他就是岳飞。的确,两个人物间有“同”,但作者对两者间更多的“不同”却视而不见。同时他又说晁盖影射的乃是宋钦宗。根据是:晁盖是在曾头市被箭射死的,宋钦宗据说也是被人射死于金国首都。更令我瞠目的是,作者将“靖康之变”中被掳走的韦太后,即宋高宗的生母,认作是九天玄女的原型……此外,书中论定:《水浒传》并非宣和年间的农民起义故事,而是描写南宋初期民间忠义军抗击金兵的作品——其实类似观点早有前辈学者提出过,但尚且存疑;该书作者加以彻底肯定,有失学者严谨。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对《水浒传》的研究文章举不胜举,不管是大学者或是小专家,基本公认:《水浒传》是一本根据北宋宣和年间淮南盗贼宋江和他的兄弟聚众起义写成的小说。书中确有梁山好汉远征辽国的情节,但就此认定整部作品就是写忠义军抗辽,未免以偏概全。作者还道:鲁迅在杂文里骂宋江有奴性,笑梁山招的军官多,是因为先生没有看过宋金对战的详细史料。这种看法相当武断——一个现象的呈现,往往由多方面原因促成,况且你又焉知鲁迅先生就一定没看过南宋抗金史呢? 观点的论证,有赖于论据的正确性和充足性。而《水浒传的诞生》所挑选的那些论据,本身缺乏客观性与说服力,所以势必导致其所支持的观点立足难稳。譬如作者认为:只要你了解南宋抗金史上出现的人物,就不难发现《水浒传》是讲述宋代民间忠义军保家卫国的故事。事实上,不同的学者会根据相同的史料得出不同的结论,用“只要……就……”的句式下判断,实在太绝对了。 作者还对金圣叹删改的《水浒传》版本不屑一顾。金圣叹确有“腰斩”《水浒》之过,然而名家进行的名著改编,值得进行认真解析,不宜盲目全盘否定。《水浒传》不像《红楼梦》,是文人个体创作的成果。它在流传过程中,一直存在动态变化。学者做文学研究,应从主流文本出发,也就是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出发,去理解和领会作者意图。而不是偏废文本,注重史料,非要在虚构人物和现实事件间寻找“确凿”的对应点。 至于《水浒传》中最为人所称道的那个“义”字,我们一般都将之视为:一种主持公道的精神,一种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而牺牲自己的豪侠气概。作者却解释成:是强徒心态的表现,是用来迷惑读者的内容,是同道中人的相互撑腰,是同类之间的暂时忠诚。那么试问:鲁智深对金翠莲的搭救,目的也是让对方为自己撑腰吗?鲁智深暗中护送被押解到沧州去的林冲,也是同类间的暂时忠诚吗?这明明是一份锄强护弱的侠义情怀,是一份英雄惜英雄、肝胆相照看的人间情义! 当然该书中也有不少言之成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作者放弃“索隐”手法,单纯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及艺术特点时,所体现出来的。 (《水浒传的诞生》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年1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