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

西坞“来料加工”助老增收样本调查

老人们在工作中。

正在进行“来料加工”的老人。

看到记者拍照,老人高兴地做了个手势。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老有所乐、提高生活质量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如何让生活在乡村的老人活得更有尊严,让他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奉化区西坞街道利用“来料加工”这个“抓手”,让老人们乐开了怀。

    “我现在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加上自己的养老金有近4000元。老伴也在这儿做些手工活,一个月有2000多元进账。生活质量提高了,你说开心不开心?”在西坞街道东陈村来料加工厂,纪良素老婆婆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西坞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军告诉记者,“来料加工”是他们去年9月推出的一项助老增收工程,自实施以来,已经带动全街道数百名老人“再就业”。“老人们不但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面貌也更好了。”徐军告诉记者。

    西坞街道的“来料加工”工程,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灿烂,也成为当地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一张名片。

    A

    推出“来料加工”工程7个月 个人最高增收38000元

    西坞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帮助农村老人增收,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是他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走访他们发现,农村的老人与城里的老人处境不同,城里的老人退休以后,如果身体等条件许可,很容易找到第二职业。但在农村,老人们如果闲下来,几乎就没有什么事可干。之前老人们还能带带小孩子,但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孩子被带到教育资源更加优质的城区生活,很多村子只有老年人守在老屋之中。不少劳动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的老人,幸福指数并不高,经济上的不宽裕是主要原因之一。

    西坞工业基础丰富,街道班子经过多方调研,决定推出“来料加工”工程,给老人们增收,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来料加工”通过“企业发包业务、‘经纪人’承揽调度、农户(加工点)按需生产”的加工模式,充分帮助农村闲散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西坞街道提供的数据表明,自2021年9月以来,该街道贯彻落实奉化区委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特色区决策部署,以“来料加工之乡”建设为抓手,构建“坞里就业”机制,通过“来料加工”,促进老年人增收,携手共同富裕。

    截至目前,该街道已安排“坞里就业”60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老年人,人均月增收1650元。该措施实施7个月来,个人最高增收达38000元,整体增收1100万元以上。

    B

    工序简单,适合老年人 在家门口就业,老人很开心

    记者通过连续几天的走访,发现西坞街道辖区内“来料加工”主要以服装、针线活、五金、塑料插件、玩具包装等手工活为主,大多工序简单,适合老年人,工资在30元-50元一天。

    目前西坞已成立“来料加工超市”8家,包含加工、培训、信息登记、就业点单等功能,目前这种“超市模式”还在探索完善中。相对来说,山下地村“来料加工超市”比较成熟,具备了培训及从业点单功能,报名月嫂培训、烘焙培训、厨师培训的人员络绎不绝。村民邬幼君在经过培训之后,月工资达到了1.3万元。“超市”中设有本村5个点的所有来料加工样品,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产品加工。

    去年12月,孔峙村腾出200多平方米的房屋,置办起了“来料加工点”。“像我这样的的老太婆,年纪这么大了,平时没事只能在家待着,现在也可以自食其力了。”侯阿宝老婆婆只要家里没啥大事,都会来上班,“一天大概赚50元,一个月平均能赚1000多元。”

    在山下地村“来料加工”点,60多岁的康婆婆告诉记者,之前一个人在家里闲得慌,虽然有些收入补贴,但是和老伴平时的花销还是不够。儿子在外面打工,自己一家人生活都紧巴巴的,对二老经济上的照顾也经常有心无力。自从她和老伴从事“来料加工”后,两个人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元,手头一下子宽裕了,想想都开心。说得兴起,老人还向记者展示了她刚买的智能手机。

    山下地村妇女主任熊威儿告诉记者,该村的“来料加工”超市成立于去年9月,当时设立在村卫生所楼上,参与加工的仅5人,货源也比较单一。经过政府牵线搭桥,经纪人不断开拓,目前参与人数达56人,还在不断壮大中,原来的场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把超市搬到了原来的敬老院。

    据介绍,山下地村“来料加工”货源来自8家企业,有经纪人4人、集中加工点4处,基本上天天有活做。村里最大的加工点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用于囤货、集中加工、培训等,按从业人员时间条件及加工物品的大小,一般每天在集中加工点工作的有20人左右,拿回家做的有40人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年龄64岁,最大的76岁,以赋闲在家的老人和带孩子的宝妈为主。2021年全年“来料加工”总收入达80万元左右,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2022年争取“来料加工”总收入达到150万元,人均增收1.7万元以上。

    “从事‘来料加工’后,老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每天劲头十足,见到我们就说感谢的话。我告诉他们,谁也不用感谢,只要大家过得好,大家都开心。”熊威儿说。

    C

    多方共赢,共同富裕 让农村老年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富裕农民既是解决‘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让农村的老年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之一。”西坞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各个“来料加工点”都是一片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多名老人看到记者拍照,还主动请记者记录下来他们喜悦的样子。

    “来料加工”不但让老人们的腰包鼓了,也缓解了周边一些企业招工难的困境。一家玩具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企业的外包装一直是弱项,自从包给几个村的老人后,这个难题一下子解决了。

    不久前,西坞街道有了首辆“来料加工”专用配送车,由辖区企业宁波九九依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出资20多万元购置,该企业以加工桌布、浴帘等日用品为主。“为助力‘来料加工’产业发展,目前我们采用与孔峙村合作的方式,把专车开进了村里,同时对村内来料加工人员给予每月500元的兜底保障。”企业负责人毛晓鹏说,目前也在计划将来料加工业务向周边村辐射。

    西坞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方照告诉记者,当前,西坞街道“来料加工”工程深入人心,在23个行政村建立来料加工点32个,已培育经纪人31名,对接54家企业。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段凌云 文/摄

    专家视角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游建章博士认为,西坞街道“来料加工”工程是一项令人惊喜的探索,让老年人增收的同时,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专家还建议,“来料加工”是一件好事,但也要从法律上进行完善,例如这些老人虽然与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劳务合同关系,但是可以参照劳动派遣的模式,以保障老人们的合法权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