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家大屋 |
|
思源桥 |
|
嘉燮亭 |
|
俞家大屋 |
□方名列 文/摄 因城区建设之需,镇海区蛟川街道正启动北区改造,辖区内的俞范村、陈家村将进行大规模的拆迁,也就预示着这两个村庄行将远去,与我们挥手吿别。 俞范村里的俞家 俞范村之名,相传古时村民以捕鱼为业,渔船扬帆出海,曾名“渔帆”。后居民多姓俞、范,逐以姓名村,改称“俞范”。据传清乾隆初,俞姓先祖由定海金塘迁入。村里旧有条官塘,俞姓世居官塘内。后官塘消失,改作路面,不过,现在的门牌上标注的仍是“俞家”。 村里有一幢“俞家大屋”,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破败不堪,但高高的围墙、精美的窗格,仍不乏当年显赫的痕迹,这就是宁波商帮中的佼佼者俞佐庭、俞佐宸兄弟的故居。大屋坐北朝南,自成院落,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正屋楼房五间两弄四明轩,前有石板明堂,四周四五米高的围墙,正中开启大门一道,东西两厢有平房各五间,作辅助用房。木架结构,硬山顶屋面。 俞家大屋建于清末民初,系俞氏兄弟父亲的遗产。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俞家大屋被作为宁波劳改农场使用,1956年后归镇海县棉场作工人宿舍之用,1975年后为棉场所属五金厂工人宿舍。 俞佐庭(1889-1951),在1927年后任宁波财政局长、宁波总商会会长、和丰纱厂董事长等职。上海沦陷后,深居简出,尽量避免社会活动,拒不附逆,后辗转避于重庆。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50年移居香港。 俞佐宸(1892-1985),曾任宁波钱庄同业公会、银行同业公会等常董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宁波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顾问等职,1980年任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 俞氏兄弟对家乡公益事业赞助甚多。1917年为创办同义医院主要赞助者,1947年与人一起创办辛成初级中学,独资建造大礼堂,捐资俞范村开办志成小学,创设四明、镇海两孤儿院,组织水龙会,挖掘饮水槽等等。 镇海县城北有条后海塘,始建于唐朝,东起巾子山,西迄俞范嘉燮亭,全长4800米。自建成以来,历经狂风巨浪,塘数次坍塌。在1934年修筑后海塘时,俞氏兄弟积极捐募筑塘款,建嘉燮亭。为该塘的修建工程,当时俞氏兄弟及另一位叫袁履登的出资最多,功绩显著。现嘉燮亭内《续修镇海后海塘记》碑文上还刻着:此次募款俞氏兄弟功最多,实承其封翁(父亲)之遗训。俞氏兄弟之封翁名嘉言,袁履登之封翁名燮元。乡人为纪念之,各取一字,故亭命名为“嘉燮亭”。 嘉燮亭外,原是波涛滚滚的大海。许多俞范村民下海讨生活,嘉燮亭成了他们遮风避雨、候潮歇息的场所。 俞范村里的范家 据传清乾隆初,范姓由慈溪范市迁入,居于官塘外。范家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叫范恒良。范恒良青年时代去沪谋生,在上海经营各类实业,曾开设大舞台戏院,享有盛誉。抗日战争时与上海工人一起组织保卫队,保护上海工厂,并积极抗战。 范恒良发迹后,于1935年在家乡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宅院,为中西合璧建筑,黑瓦高墙,气势不凡。内有花园,当地人称为“范家花园”,花园原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亭台楼阁,假山曲径,设计精巧。特别是假山上的各种动物造型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中竖有一石笋,刻有范恒良所书“螯菊小筑”四字,环境幽雅。 1955年,该宅院为镇海县病虫观察站所用,现为镇海区畜牧综合服务站。院内大多被改造成办公用房,花园里的一座单檐八柱攒尖顶木结构憩亭,1965年被移至镇海人民公园。2011年“范恒良花园假山”被列为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今假山虽存,但已没有了当年的神韵,几经修缮,另塑了两只凤凰、两条鲤鱼,修补痕迹明显。旁有两棵巨大的广玉兰树,是宁波市三级名树名木。据说是花园落成时种下的,亦有八十余年历史,依然枝繁叶茂,花开花落,默默无闻,见证着范家的兴衰。 范恒良生卒年不详,新中国成立前去了香港,后寿终于香港。其后代多在香港、上海等地。岁月悠悠,少了音讯。 我对范家有一定的了解,可说是半个范家人,因我妻子是土生土长的范家人。我岳父母的家就在原俞范车站的对面,一条小路进去,旁有一排露天粪缸,印象深刻。后来改造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消灭了露天粪缸,环境整洁卫生。岳父母家是老房子,还有阁楼,院子里共有五六户人家,现在蓝底白字的门牌上写着“范家34”。 我年轻时喜欢摄影,从照相店租来照相机,给妻子(当时还是女朋友)拍照,妻子首推的拍摄地就是“范家花园”。记得当我第一次走进范家花园时,感到非常惊讶,想不到不显山露水的农村里还有那么漂亮的假山。 据悉此次拆迁,俞家大屋、范家花园等将保留下来,为此由衷地感到欣慰。但如何整体维修是个大课题,愿能尽最大努力还其本来面目,也算是向后人展现一段历史。 心中的陈家 俞范村往西约莫二三里地,有一个陈家村,四十余年前叫陈家大队。原本与陈家毫无瓜葛,只因我大姐在那里插队落户八年,渡过了她人生最青春的年华,故而有了交集。我大姐非常勤劳,与农友们一起出工,风霜雨雪,从不无故落下一个工分。因大姐不常回家,母亲有时烧好小菜,叫我与弟弟两人轮流给大姐送去。 陈家以北有条公路,就是镇骆公路。从镇海县城出来,第一站是俞范,第二站是后施,陈家刚好处于两站中间。那时汽车班次少,如刚好乘上,我们会在俞范下车,再步行前往。大多时间我们都是徒步而行(省下车钱作零用),年少轻狂的时候,十几里地,走走也挺快。至今还记得,将要到俞范车站时有个弯道,公路两旁是大片麦田,麦子成熟时,阳光下风过处,正像歌词中唱的“麦浪滚滚闪金光,丰收的喜讯到处传”。这个美丽的画面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中,随时可以切换上来,怀旧一番。 大姐被安置在一幢叫做“施家大屋”的老房子里,住户很多。宽宽的屋檐、长长的天井、厚厚的青石台阶,无不显示着曾经的辉煌。附近是大片的农田,东面有小门,到大姐住处,必过一座水泥拱桥,这桥的造型有点像镇海县城内的胜利桥,桥的四角有四根高高竖起的水泥柱。桥旁有一家队办厂,加工棉纱的,印象很深。大姐的房屋位于进小门后的第二间,房门朝西,前卧室后厨房,厨房里还有一台土灶,高高的烟囱伸出屋顶。有一次,给大姐送小菜,我忘了带钥匙,想办法从厨房间的北窗爬进爬出,才算完成了任务。 我大姐从农村抽调上来后,我也就再也没有去过陈家。此次知道陈家村将拆迁,我即骑车前行,想看看旧景是否还在。从陈家路进去,那座水泥拱桥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是一座水泥平桥,唤作“思源桥”,为1999年8月所建。村里墙连着墙,屋连着屋,变化巨大,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模样。转了几圈,大多数人家已搬迁,拆迁队也开始动作,一时半会找不到当年的“施家大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愿在俞范村、陈家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能蝶变出更加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