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阅读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补记忆 拂落尘埃

从楼阁深处走来的 浙东古籍 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天一阁昔日藏书楼。天一阁供图

    “天下藏书落甬东,名园司马旧家风”。明清以降,浙东藏书之富声名在外。丰氏万卷楼、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卢氏抱经楼……如点缀在大地上的明珠,星辉熠熠。

    清末民初,藏书的命运随国运颠沛流离。直到解放后,劫余之书陆续从私家手中纳入公藏,从而开启一段新生。

    作为“书藏古今”的文献之邦,宁波现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3处,天一阁、宁波图书馆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分别藏有古籍15.8万册、6.1万册及3.4万余册,其中不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善本。

    近年来,我国日益加强对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视。上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古籍保护”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认为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古籍事业的新里程碑”。

    进入历史新时期,古籍将如何焕发新生,让藏书里的文字“活起来”?记者对我市3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相关研究者进行了走访。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王伊婧 陈莹 马晓红

    盘库存、点遗珍

    已摸清的“家底”

    为工作奠定基础

    走进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饶国庆的办公室,他正巧在对《意见》进行研读。“这份文件意义重大,不仅点明了今后古籍工作的目标、方向,还列具了具体的措施、工作方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饶国庆介绍,解放后,我国古籍工作有过几次高潮。一次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集全国之力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该项工作持续了近20年,至今没有哪部目录详明程度超过它,可以说奠定了我国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第二次要属2007年启动的全国古籍普查,天一阁借此机会点清库存,在2016年左右摸清馆藏古籍“家底”,共计2.2万种、15.8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天一阁对馆藏文献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清理。

    如果说摸清家底是第一步,古籍的数字化、影印出版、整理研究则紧随其后。“天一阁藏书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地方志、科举录、政书、明代文集,而对市民来说,最关心的是家谱。”据饶国庆介绍,天一阁古籍阅览室可以说是全国最早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古籍阅览室,其中,家谱查阅的日常需求量巨大。为了避免每次都去书库里“请”书,过去十年间,天一阁花费大量精力,完成了所有馆藏方志、科举录、家谱的数字化工作,这一进程,走在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天一阁还积极推动古籍的影印出版,让天一藏书进一步“化私为公”。“2018年,我们完成了《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全850册的出版,囊括天一阁所藏515部、3272册方志,其中五分之三内容均为首次公开。”宁波向有“方志之乡”之誉,受范钦个人喜好影响,天一阁明代方志收藏数量约占全国现存明代方志的80%,其中不乏孤本。

    “《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的出版是目前为止国内出版的最大体量方志出版物,也是天一阁历代方志的首次集体亮相。”饶国庆说,而这也是让古籍走出深阁、走向大众的又一选择。

    “当下,我们还在做的是阁藏古籍的访归。”饶国庆透露,“如果无法以实体形式回归,就以高清数字化的方式让流散的书籍回来。”历史上,范氏藏书与国运同频共振,战乱、偷盗等原因导致不少天一藏书“飘零”在外。“目前,我们已同多家海内外机构取得联系,并已获得上海图书馆百部藏书的数字资源。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迎接实体书的回归,这也是我们比较期待的一项工作。”饶国庆说。

    建书库、加防护

    古籍修缮保护

    有序推进

    相比天一阁,宁波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知名度要小一些。从数量上看,宁波图书馆现藏古籍61049册,其中善本9295册,“阵容”并不小。

    据宁波图书馆特藏文献部主任万湘容介绍,图书馆馆藏珍贵文献也并不少。如清抄本《同治象山县志》,介绍了清中后期象山地方史的情况,展现了宁波近代初期的海洋文化;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刻的《苇间诗集》,作者是宁波人姜宸英,被誉为清初“江南三布衣”之一,书中字体具有明显的清代早期刻字中的手写体痕迹,清秀优美;清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刻印精美,则是私家藏书汇入图书馆的代表。

    多年来,宁波图书馆为保护古籍,不断改善存藏条件,建成恒温恒湿书库,还添置了专用的古籍修复桌、压平机、洁净屏、通风橱等设备设施,完成修复664页,基础维护221册,举办了6场“四明籍韵——宁波图书馆馆藏文献展”。今后,该馆还将在编研文献以及资源颗粒度的细化等方面展开更加具体的工作。

    对修复和展陈而言,天一阁的专业属性更强。作为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天一阁每年的古籍修复量在13000余页以上,有专业修复人员11人。“虽说纸寿千年,但因为各种原因,90%的古籍都是需要修的。”天一阁博物院藏品修复部主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王金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修缮顺序则会依照破损程度、珍贵程度及‘紧迫性’而定。”

    好在,这项工作启动较早。王金玉介绍,几年前,天一阁“镇馆之宝”地方志、科举录为配合数字化工程均已完成修复,当下该馆正在修复的是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包括明代的《汉书》《碧溪赋》《石匮书》,清乾隆版的《夜航船》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天一阁古籍修复团队中,80后、90后已成为绝对主力,承担起赓续薪火的重任。

    古籍保护方面,近几年,天一阁还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利用项目资金开展古籍预防性保护工作,为古籍配装了5万件实木夹板、16组雕版柜,2个智能存储柜及一批库房专用设备,为古籍保管创造了更安全稳定的存放环境。“我们还是全国第一个‘开放’库房的博物馆。”据介绍,“为满足大众对书库的好奇,天一阁特将北书库一层辟为展厅,观众可以透过玻璃直接看到现代化书库的样子;将来的天一阁南馆,也会创造条件让更多古籍文献走出库房,走向展厅,走进大众。”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