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0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导人向善的有德之言

    □南志刚

    《万家灯火》聚集宁波人用善心善言善行点亮万家灯火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善育人,以情感人,导人向善。

    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丝善念,多多少少会做一些善事。但是,要将善念善行贯彻始终,要将一己之爱影响全城大爱,要用一根火柴去点亮满天星星,殊为不易。这样的美好景象,在今天走向现代化的宁波,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名片。“毛衣奶奶们”15年来默默地为贫困山区孩子织毛衣毛裤、做棉帽棉鞋;“宁波妈妈”张亚芬30年坚持不懈,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素不相识的盲人夫妇;“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奶奶到贵州、云南、湖南偏远山区支教,一家一家牵线搭桥,一所一所学校地寻找对口捐建者;小朋友陈吉每天背负着患有重症肌无力的同学谢斌上学、放学……《万家灯火》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了善的秘诀和善的力量,这就是爱心、恒心和耐心。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既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态度,也有排难解纷、不计名利的胸襟和气度。“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是一种慷慨;“赈穷救急,倾家无爱”,是一种仁义。《万家灯火》通篇以“顺其自然”的故事及其价值内涵的铺展为暗线,为读者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所化育的当代慈善精神。从1999年3月12日起,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年都会收到署名为“顺其自然”“然自”“然顺”之类的捐赠汇款单,少则数百元,多则百万元。20多年来,“顺其自然”捐款累计金额1258万元,用于修建学校、助学助教、挽救危重病人、支援贫困山区和赈灾救济等诸多领域。为了表彰“顺其自然”的慈善义举,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新闻媒体以及受到捐赠的人们,费尽千辛万苦寻找“顺其自然”,但是“顺其自然”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政府和社会公开授予“顺其自然”的荣誉奖励,始终没有人来领取。“顺其自然”这种功成名不就、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感动了一座城市,宁波市民踊跃捐助善款。“顺其自然”已经不是一个人,它已经成为宁波的城市符号,化为一种普遍而坚实的社会力量,折射着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的光芒。

    《万家灯火》不仅讲述了捐钱捐物的善行义举,而且讲述了宁波人不惜付出巨大牺牲,以身体、以生命救死扶伤的伟大奉献事迹。77岁的民间文学家沈志远老人,在生命垂危之际捐献出眼角膜,完成生命“最后的馈赠”。张彬在父母、妻子、儿女的支持下,成功地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个处于困境和绝望中的家庭带去一份希望。一个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林萍,偶然听到一个小女孩得了“肝豆核变性”病症,毅然决定捐献一半肝脏。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为了观察疟疾的临床反应,不惜充当首批人体试药小白鼠。宁波籍院士顾方舟,为了测试疫苗的安全性,以身试药,更是拿自己刚刚满月的儿子做实验,终于发明了小儿麻痹糖丸,为中国和世界消灭“脊灰”疾病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人物、事迹足以感天动地,足以彰显生命的意义。

    《万家灯火》文字朴实无华,叙述真切自然,直击读者心灵,尤其是其大段引叙文字,让读者与故事主人公面对面、零距离感受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真切体会爱的力量。第六章《情系罗南英》和第七章《人间自有真情在》完整引录罗南英的书信,感人至深。病中的罗南英自觉来日无多,给儿子写了13封信,这位年轻妈妈的绝笔信,充溢着博大母爱,在深情感恩、殷切嘱托中表达了对爱的理解。《万家灯火》通过引叙这几封信,将主人公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凝练了情感的真挚性。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万家灯火》诚为导人向善的有德之言,相信这样一部非虚构作品能够感动人心,以其艺术感染力彰显当代慈善精神,唱响爱与生命之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