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平正义就在俗常生活里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文娟

●人物名片

姓名:黄文娟

职务: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邱隘人民法庭副庭长

简历:长期工作在法院审判一线,用耐心和专业获得群众认可。先后被授予全国政法系统“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法官、浙江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2021年1月,她被写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被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称为“身边的先进典型”,展示了新时代浙江法官的良好素养和敬业精神。从那之后,黄文娟就火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2020年春节期间,她因疫情滞留湖北老家50天,利用移动微法院结案50余件。

    过去的一年,黄文娟出现在各种宣讲舞台上。今年4月28日,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聚光灯下的她说:“我只是做了一名法官应该做的事情。公平正义很神圣,但其实就在俗常生活里。”

    不沉迷荣誉,也不自我标榜;有被看见的“小确幸”,也始终保持自我怀疑;坚持自己的兴趣,却不把它拔高成某种高高在上的立场,她始终以一个普通法官的身份定位自己。

    让老百姓有个说理的地方

    什么是一个法官应该做的?这要从黄文娟与法官职业的结缘说起。

    黄文娟出生于湖北天门一个小山村,经济条件较为落后。高考那年,顺利考过一本分数线的她在志愿表的每一栏都填上了“法学”。

    对于为什么执着于法学专业,黄文娟回答:“那时候村里总有一些争执和不平之事,最后都是靠拼‘武力值’、拼谁家兄弟多,这也促使我想做一名法官,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让老百姓事事能有个说理的地方。”

    本科毕业后,黄文娟考上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并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2008年,黄文娟考入鄞州区法院。

    初入法院,黄文娟在邱隘人民法庭担任书记员。经过14年的磨砺,她从一名稚嫩的新人成长为一名干练的法官。

    公平正义就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不要以为法官多么高大上,其实很‘俗’。”黄文娟工作后才发现,公平正义其实就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在“你一句我一句”的细节里。

    今年4月20日,一起特殊的借贷纠纷案在黄文娟手中达成调解,这起案件花了一个多月才真正完结。

    原被告都是聋哑人,而且原告被隔离在宁波家中,被告在山东无法过来。考虑到如果开庭,需要请手语老师到庭翻译,因此将产生一笔翻译费用,为了帮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黄文娟决定先行组织调解。

    调解过程中,黄文娟发现两位当事人的文字表述方式与常人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无法看懂长句、语序颠倒等。为此,黄文娟把一句话拆成五个短句来讲,让双方都能准确理解。在她的努力下,原本互不信任的两方逐渐和解,最终达成了“延期一年还款”的协议。

    为什么那么费劲呢?直接判被告还原告欠款,岂不是更方便?面对记者的疑问,黄文娟说:“我可以直接判被告还原告10万元,但判之后的效果就是双方矛盾更多了。对听障人士本身而言,打官司的成本很高,如果通过合理的调解让彼此达成真正的和解,事后他们之间不和谐的因素会减少,再次上法庭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做事很积极,会把案子放在心上。”这起案件当事人对黄文娟的评价是,她总能用十足的耐心倾听理解对方的诉求,用真诚与平和去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通过移动微法院50天结案50余件

    2020年春节,对所有人来说,都非比寻常。

    到家第二天,黄文娟的家乡湖北天门就封城了,整个城市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宁波肯定回不去了,可那么多排好开庭的案子怎么办?”

    好在春节后,“移动微法院”技术升级,视频线路从3路扩展到5路,双方当事人、法官、陪审员可以同时进入“线上法院”,黄文娟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可以开庭了”。

    但问题来了,农村老家没有电脑,更没有案卷。好在有一群给力的“队友”:丈夫向邻居借来电脑,还用纸巾筒为她自制了一个手机支架;远在鄞州的书记员用手机将几百页的案卷资料一一拍照,通过钉钉传给她,她再在电脑上整理归档……

    2020年2月7日上午8时30分,黄文娟找出一件家里的旧西装,准时坐在电脑前,开始了第一场线上开庭。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被告未到庭,原告和两位人民陪审员分别在宁波家中,通过移动微法院多方视频方式完成了开庭。“太神奇了,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还能开庭,法官太敬业了。”原告得知黄文娟身在疫情漩涡中还坚持开庭后,连连称赞。

    隔离在家,除了办案,还是办案。一晃50天过去了,黄文娟通过移动微法院开了将近60个庭,结案50余件,工作笔记和日志记了整整两本。

    很多人问黄文娟,为什么封城期间不陪陪家人,而是这么拼命办案呢?

    “于我而言,法官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是一份有良心、有信仰的事业。”在她看来,身为一名法官,不负肩上天平、不愧顶上国徽是永远的追求。

    经过这场生命的洗礼,黄文娟对公平正义多了一层理解,“一个法官,在哪里不重要,穿什么不重要,做了什么才最重要。当事人更在意的是我们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能落实到实处才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她说。

    案件不转手,服务不换人

    为弘扬黄文娟的英模精神,让其切实普惠到更多当事人并在实践中深化内涵、与时俱进,2021年5月,鄞州法院成立了“文娟工作室”。

    和以往的法官工作室不同,“文娟工作室”探索“当事人一件事”改革,“有些老百姓,没有律师代理,流程都搞不清,如果能够一次性解决他们的难题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黄文娟介绍。

    工作室对案子采取首问负责制,由首次接待的法官负责沟通案件全部的调解、审理、执行等诉讼和执行流程,中间不换部门、不换人,让当事人少跑路,办事效率得以提升,审理期限也大大缩短,平均审限仅31天。

    “文娟工作室”成立以来,当场接待立案群众2000余人次,结案1000余件,当庭宣判率、调撤率、自动履行率等各项数据均名列全院前茅。

    法庭之外,黄文娟还承担着多重角色——“文娟驿站”、南部商务区“共享法庭”的小巷法官、《文娟有约》栏目的主讲人,线上线下答疑解惑,为急需帮助的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让更多企业、群众就近享受全方位的司法服务。

    “以前是个人办案,现在是团队办案,不论办案形式怎么变化,我的本职始终是一名法官,该做的事就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办好案子,如何让老百姓满意,如何让他们更相信法院、相信法官、相信司法。”说这话时,黄文娟目光笃定。记者 林微微

    通讯员 邵珊珊 赵清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