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雪兰: 被前辈、患者、同事点赞的急诊“花木兰”

    急诊科是每家医院流转最快的科室,每天急诊患者快速地来,又快速地被分散到其他不同的科室,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生护士总是一路小跑着,拼尽全力跟生命“赛跑”。

    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科里,跑得最快的却是一位个子小小的女医生,她就是该院急诊中心副主任、急诊科主任刘雪兰。在急诊科为数不多的女医生中,她似乎与这个每天上演激烈生死搏斗的场合格格不入;可正是在这位急诊“花木兰”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创新急救服务的“惠利模式”。

    不轻言放弃 重重闯关拼得生机

    就在几天前,刘雪兰正在科室里忙碌,眼前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一眼就认了出来。

    50岁的老赵是一名建筑工人,去年11月施工时不慎从八楼坠落,工友将他紧急送到李惠利医院进行抢救。经检查,老赵严重多发伤,包括颅脑外伤、严重骨盆骨折,导致了凝血功能障碍、34℃低体温和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

    刘雪兰团队立即开展急救,在全力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配合相关科室团队实施介入手术。手术还算顺利,为老赵暂时赢得一线生机。然而,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都是未知数。

    正躺在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的老赵突然炎症指标不断升高,形成“炎症风暴”,造成多器官衰竭。刘雪兰结合各项指标,终于发现了端倪:原来是坠落伤造成的肠穿孔。于是,联合普外科进行紧急手术。

    这期间,老赵病情几次反复,得益于急诊团队24小时的监护,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之后,专家团队又为他进行了骨盆修补手术。经过整整57天的治疗,老赵出院继续康复锻炼,逐渐恢复行动能力。

    “刘主任,我是特意来向你们道谢的。没有你们,我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朴素的老赵向刘雪兰抱拳致谢。

    其实,像老赵这样的重症病人在急诊科几乎天天都会收治,有些人因为抢救及时,挽回一命;有些人却因为伤势过重,再也没了机会。

    “虽然我们看多了生死,但不代表我们冷血,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在紧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刘雪兰告诉记者,面对患者,医生才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那个人。

    出类拔萃的女医生 将团队带上新台阶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刘雪兰就加入了李惠利医院急诊科。“你就是干急诊的料。”前辈评价她。

    急诊科急危重症多、突发事件多、繁杂事物多,把刘雪兰锻炼成了“女汉子”。

    寒冬的一个凌晨,她接到急救电话赶到医院。一边是垂死的患者,一边是争吵的家属,她冲进人群指挥抢救,帮忙搬运100公斤重的患者。她的身上似乎随时会爆发出能与死神对抗的力量。

    “干急诊的,男医生体力好,但我们女生更有亲和力,有韧性、有耐力。”人称急诊“花木兰”的刘雪兰坦言。

    2016年,她担任急诊科兴宁院区负责人,遇到新挑战。近一半人员调配到东部院区,科室人员短缺。她咬牙顶班,并加大力度培养年轻医生。她要求他们提前20分钟到岗,每天都做工作笔记,对年轻一辈的要求来不得半点马虎。

    随着急诊科的稳步运转,她又把目标聚焦在科室的长远发展上。配合相关科室相继成立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对急诊科内部功能进行完善,发展EICU,不断提升救治水平。如今,她正在组建科里的ECMO团队,全面提升救治能力。

    在工作之余,她成立“心能量”公益组织,面向公众宣教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目前已开展公益活动100多场次,服务人数过万。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徐晨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