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硕士、博士→护士

在宁波,有这样一群高学历护士 他们的故事暖心又励志

    裴华莲

    护士的职责远不止 打针发药这么简单

    42岁的裴华莲是宁波市第一医院1300多位护士中的一员。2021年,她获得新疆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本科和硕士的专业均为护理学。她也是宁波目前唯一已经博士毕业的护士。

    读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当很多人了解到身穿护士服的裴华莲竟然是博士时,多少会有些意外。她本人却觉得:“读博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护士的工作远不止打针发药这么简单。”裴华莲说,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让她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被病人问到饮食上有没有要注意的时,只会让病人去找医生询问的护士是不合格的。合格的护士应该能准确回答病人手术期以及出院后的全程饮食注意事项,并解释原因。

    “护士不能只机械地遵照医嘱执行,更要自己学会观察、思考、反馈。重症病房护士要有多方面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及时的判断,因为这关乎病人的性命。”裴华莲说。

    日常的高压工作近乎将裴华莲淹没,她却觉得自己在专业上还远远不够。于是,她决定读博。

    备考的日子更是艰辛。那个冬天,裴华莲等孩子入睡后,再拿出资料复习。跨专业考博、重新捡起英语的难度可想而知,那段时间,她几乎没在凌晨两点前睡过。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2018年,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让自己思考,让更多患者受益

    3年脱产的博士学习,裴华莲回到校园,如海绵吸水一样地汲取新知识。她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整理数据。

    求学过程中,她意识到,选择读博是正确的。同样是慢阻肺患者肌肉减少这个问题,她能逐渐从观察表象,到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机制。她打了个比方:“以前,只知道这个动物叫大象。现在,能抓住象耳朵,做相对深入的研究了。已经比过去进一步了,当然这还不够。”

    硕士毕业到临床工作,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再回到临床工作……裴华莲的研究始终围绕着患者的迫切需求展开。她感慨:“临床照护病人自然很重要,这是护士的‘基础功’。通过科研,让自己学会思考,让更多患者受益,也非常有意义。”

    今年3月,裴华莲应聘入职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她期待,能通过团队及自己的不懈努力,让第一医院的护理科研再上一个新台阶,让科研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让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得到更及时、有效的康复。

    赵妍

    她的手机里

    藏着患者的感谢诗

    2020年8月,护理学硕士毕业的赵妍选择了宁波市中医院,成为该院为数不多的硕士护士。

    护理也需要做到辨证施护

    赵妍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一位患者出院前给医护人员的一首感谢诗。这是她入职以来第一次收到患者的肯定,特有成就感。

    患者是位70多岁的老人,腰椎骨折后住院市中医院骨伤科治疗。病人翻身很困难,每次翻身的时候,赵妍和护士姐妹们都要在旁边帮忙。

    在术后不久的一次护理中,赵妍发现患者表情似乎很痛苦,血压也升高了,结合医生诊断意见,确认老人术后尿潴留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处理。但这位老年患者不肯插导尿管,赵妍和医生沟通后,给患者增加了艾柱灸和腕踝针等中医适宜技术,不久该患者就能自行解尿,极大地缓解了尿潴留带来的不适和痛苦。

    赵妍总结这次护理时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护理也需要做到辨证施护,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执行医嘱,优秀的护士应当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预见性地提供预防措施防范各种并发症。

    她让患者烦躁的情绪稳定

    前段时间,赵妍所在的中医骨伤科收治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骨质疏松导致股骨粗隆骨折,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该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整个人非常烦躁,甚至还有攻击行为。

    面对这样的患者,有过心理学背景的她从细微处入手。赵妍查看了老人以前所有的就诊记录,针对老人的情绪问题,晨间护理的时候窗帘拉一半,使房间的光线不那么刺眼;灯光调得稍暗些,说话声音轻些,护理时动作小些;结合老人的病情,给她增加了耳穴压豆等中医操作,达到宁心安神之效果……

    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星期,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的联合作用,老人的精神行为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护理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赵妍说,现在的患者,80%以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慢性疾病,他们的医疗需求包括常规的用药指导、问题咨询、健康指导等等,光靠医生难以满足需要,这时候,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就可大显身手,根据患者多层次的需求提供精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徐倩

    只有互相成就

    护理学科才会越走越好

    2019年4月,随着同济大学的一纸录取通知书寄到,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徐倩成为了宁波市第一位攻读护理学博士的临床护士。

    2018年国际护士节前,全国首家护理院士工作站在宁波成立,“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袁长蓉院士工作室” 正式揭牌。袁长蓉是全国著名护理专家、上海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教授、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国内从来没有护理人成为院士。”徐倩说,当时台上熠熠发光的榜样,让她萌生了一股提升自我的冲动。而成功开启读博生涯的她,不知不觉也成为了别人的榜样。

    那一年,经多家媒体报道,徐倩这张稀罕的护理学博士录取通知书成了院里公开的喜讯。身边的人会好奇地问一句,“护理学博士读什么啊”;护士们则感觉到了一种连带的骄傲,“谁说我们光打针发药,我们也有博士呢”。这张通知书,仿佛一下子打开了大家对护理和护士的想象力。有护理同事第一次敢想是不是自己也可以读个博,甚至有同事付诸实践,提出了申请。

    在徐倩看来,护理人读博的意义在于培养更先进的护理思维和更多元化的解决能力。比如可以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验证术后禁食等临床护理行为的实际效果;通过收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居家护理给出指导等。

    榜样的力量让她继续前行

    希望未来能拿到更多课题

    读博三年,徐倩觉得自己更加自信了。

    2018年她拿到了全市护理学科的第一个省自然课题,2020年拿到宁波市公益科技项目,并获得市卫健委青年骨干人才荣誉。

    如今作为护理部科研护士长,她在为博士学位做最后努力的同时,也谋划着提高全院护理科研水平。除了日常和同事分享课题标书的撰写经验、帮助同事解决课题研究瓶颈,她组织起了每月一场的科研沙龙,还正筹划着护士节后袁长蓉院士的线上讲堂,同时鼓励硕士研究生护士到院内重点专科,把科研成果注血到临床,帮助发现和解决临床护理难题。今年,院内申报的护理科研培育项目达30余个,计划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00项以上,院内护理学科的科研边界正在不断拓宽。

    “和医生相比,护士的高质量成果确实要薄弱很多。”徐倩说,“希望我们未来能拿到更多自然课题,不管是我还是其他护理人。只有我们互相成就,护理学科才会越走越好、越走越高。”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