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设计师应永会。记者 潘苗 摄 |
仿古字,因其典雅大气、带有中国风,成为许多设计师的心头好。这种字体是如何被“复刻”的,又是如何被打造成符合当代审美且好用的字库的?近日热播的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让宁波一位“宝藏”字体设计师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不少人的关注。他叫应永会,是一个专注于“汲古造字”的人。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独立字体设计师,过去10多年间,应永会设计了浙江民间书刻体、汲古书体、浙风宋朝、博州小楷等字体,无一例外都以古籍为母版。和字体公司的流水作业不同,应永会对设计的每个字都会进行手工调整,让字体带有“人情味”。这种“苦行僧”般的做法也让他在业内独树一帜。 从古籍中找灵感的字体设计师 有的人是书痴,有的人是画痴,应永会是“字痴”。 “我一直就喜欢字,生活中跟字有关的旧物品,如果价格合适,都会去购买。”应永会家里收藏着许多旧时的票据、糖果纸、包装盒、烟标、饭票、练习簿,是他从各种旧物摊上淘来的。“民国时期,像鲁迅、叶浅予这样的大家本身也是设计师,他们会为自己的著作设计封面、插画,都带有很强的艺术性。” 在他眼中,每个中国字背后都有一个大千世界。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就像建构起人的骨骼与品格。 2005年左右,应永会是上海一家公司的平面设计师,偶然看到日本知名字体设计公司欣喜堂发布的三款典籍新字体:金陵、龙爪、萤雪,“思路是直接把典籍里的字,变成现代可以用的电脑字库,在当时尚属首创。我看了后,觉得眼前一亮,自己也想做。” 应永会设计的第一款字体叫“浙江民间书刻体”,用的是“复刻”的方法。在对比多种古籍后,他选择以清代鄞县(今宁波)人袁钧辑录的《郑氏佚书》为“原典”,从中提取字样,进行字库制作。 他感觉这套书字体结构均匀,古朴自然,保留了书法韵味,是复刻的理想选择。“这是古风字体的其中一种做法,效果会尽量保留古籍里的原字样貌,包括瑕疵。” 和康熙字典体的设计者通过直接扫描复制,再转成向量曲线方式存档字形不同,应永会的复刻,会参照原典中字体的线条、间架、重心布局等特征,再进行手工调整。 应永会从2007年开始设计浙江民间书刻体,2010年前后对外发布,至今仍在维持字库的更新。“目前一共大约是16000字,还会继续做下去。”他说。 让字体有“人情味” 应永会是国内做复刻古籍字体比较早的一位。他也曾考虑仿照商业设计公司的方法,将字体解构,用拼接笔画的流水造字,但这一想法很快被他放弃了,因为他想让每一个字都有“人情味”。 “像国内大型字体公司方正、汉仪,还有日本的字体公司,一般都是流水线造字。近些年甚至出现了AI造字,让电脑去学习笔画特点,拼出来一个个字,但我觉得这样会缺少一点‘个性’和‘温度’。”应永会说。 在做字、寻找古籍的过程中,应永会也成了半个版本学专家。通过自学以及与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李开升等人交流,他明白了宋代、明代、清代各类刻本字体特征的不同,也了解到古代刻书的各个不同流派。 浙江民间书刻体之后,应永会设计了一套“汲古书体”,更多调动“主观能动性”,超越了复刻的范畴。 “汲古的意思是汲取各家精华,这套字虽然也是参考古籍的造型创作,但完全是一款现代化的仿古字体。”应永会解释,汲古书体用的是古典明体,字形修长、纤细,风格化明显。对于每一个字,他会先逐笔勾描,保留原字的空间布局,然后对同一笔画的不同写法做出取舍,最后再进行整体的主观调整,从而使一套字体有统一的风格。 应永会有点“强迫症”,比如同样一个木字旁,他会依据字形不同反复调整,撇、点的高度,竖画末笔提、按的角度,幻化万千。 设计师中很少有人这么做,因为吃力不讨好,但应永会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就像古代雕版书也是木工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他们每次刻下去的角度和手感都不同,这也是古籍所以有生命力的原因。” 造字者中的“苦行僧” 2015年前后,应永会和家人一起从上海回到宁波定居。慢下来的生活节奏让他更有时间看看周遭世界。周末,他会到附近的村里走走,寻找散落的民间字体,遇见烟火人间。 近日,他正在制作一套新的楷书字体“博州小楷”,计划今年年底以众筹方式推出。“也是从雕版书中提取,参考了明清诗文集,细节上有参考行草书的意味。”应永会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新鲜出炉的字。这套字体的特点在于同一个字还会提供不同版本、写法,供使用者自由选择,这也是他“人文风格”的体现。 做字是枯燥的,那种疲劳甚至会让人“崩溃”,可以说“字字皆辛苦”。长期对着电脑调整横竖撇捺,让应永会看起来像个苦行僧。 “做字有钱,但赚不了大钱,只能说可以养家糊口。”相比其他设计从业人员,他乐意让自己看起来有些特立独行,保有自身特色和风格。 应永会的个性吸引了一些人的关注。今年3月,他和汉仪公司合作,发布了一款新字体“浙风宋朝”。这一字体脱胎于南宋临安(今杭州)陈宅经籍铺所刻的《朱庆余诗集》,是宋代浙刻本中较为知名的一部。由应永会设计改良后的字体更加纤细、平和,并不等同于古籍,带有他自己的审美,也有商业性,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两全”。 向古籍求教,又不拘泥于陈法。截至目前,应永会一共设计了四套字体,35000余字。古籍给了他无穷无尽的灵感,和不同的字体交流、对话让他收获了安静平和。他愿意继续遨游于字海,享受一笔一画带给他的灵动和清新。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