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氏宗祠 |
|
晓云村全景 |
|
晓云大方桥 |
□黄志昌 文/摄 晓云村地处余姚南部山区,距余姚市区约40公里,位于鹿亭乡西部。晓云因四周山岭围绕,故又名晓岭。整个村庄被南北两面逶迤起伏的群山裹挟,一条宽阔的晓鹿大溪由西而东贯穿其中,两旁民居依山傍水,粉墙黛瓦。晓云村给世人的感觉是淳朴、清芬、娴静、安详,可谓是深山中的闺秀。 1 晓鹿大溪与方桥 穿村而过的晓鹿大溪,古时称“长涧”。源于海拔754米的东岗山腹地中姚、龙溪两条山溪,汇合处称其“汇头”,溪水绕过一座小山后进入晓云村庄,溪道曲折,跌宕起伏,溪水却是清澈见底。溪岸两边的枫杨与垂柳绿叶婆娑,遮阳蔽日,大小不一的斜坡石步档分布两旁,便于周边村民到溪水中洗洗汏汏;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溪潭一个连一个,潭水倒映出古老的民居与两旁的山峦秀峰。一座大方桥架于溪上,它位于晓云村中段,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形如月洞,当地百姓称其“洞桥”。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11年重修。全长17米多,宽5.5米,桥孔净跨14米多,桥面离水高约30多米。由于跨度大、桥拱高,远望如长虹卧波,气宇轩昂。桥为南北走向,南有石级13级,北为12级。两侧有石栏板,栏板间有望柱,东西各4根。桥孔两侧镌刻两副桥联,因岁月风雨剥蚀,只能依稀可辨。“大地双峰环碧水,方桥一洞泾行天。”此联巧妙嵌入“大方”之桥名。还有一联,只剩下联,即为“横拦大壑作云龙”,上联损缺,实为遗憾。 说到大方桥由何人所建、如何建造,都已无从考证,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应运而生的只有山民们茶余饭后的一些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晓鹿大溪两岸宽阔,水流湍急,这桥在水上屡建屡毁,弄得当地百姓一筹莫展,只能祈求神灵相助。一日,有位白发老叟顺道而过,见山民望水而叹,于是拾起半截枯枝,对着溪岸一指,喊一声“起”,顿见块块乱石幻化成群群白羊。只见老叟把羊群赶入汹涌水波中,顷刻间一座高大雄伟的石拱桥横贯于水面之上。百姓惊喜万分,慌忙纳头叩拜。但见老叟呵呵一笑,飘然而去。当然,这只是美好的传说,不可当真。 大方桥一直以来是这里四村八寨的交通枢纽。两百余年默默奉献,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上游建起一座钢筋水泥平桥后,它才完成历史使命。只有些许老人扶栏追昔,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当年在桥头曾经发生的故事…… 2 村里四季皆有景 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与张果老云游至此,拂晓时分见山间云雾缭绕,便取名为“晓云”。走进晓云村,看到的都是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对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春天的村庄被烟雨浸润得格外清丽空灵,观青山苍翠欲滴,岚烟缥缈,白雾如纱;听涧溪潺潺,鸟雀啁啾婉转如歌。濛濛细雨中,放眼望去,桃花粉梨花白,层层梯田里铺着金灿灿的油菜花,那些众多的、不知名的小野花点缀其间,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夏天的村庄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休闲避暑的佳境。竹林深深,野趣丛生,山风习习,晚睡不用开空调,早起还要穿夹袄。近几年创建的“云河漂游”吸引着山外的大批游客,生意红红火火,山村也因此热闹起来,有人说:“晓云大地方,游客进村庄;赏景走弄堂,玩耍水中荡。”而秋日的村庄天高云淡,山野一片斑斓,层林尽染,地头豆果满满,田畈稻香阵阵,农舍鸡鸭肥肥,田沟石蟹多多,山坡牛羊群群,野果采点尝尝……不但是观赏秋景、作诗写生的好时节,更是品赏野味、体验农家乐的好去处。到了冬天,大雪漫舞,银装素裹,房屋、原野、山川等一片洁白。此时踏雪寻梅、追迹狩猎、掷雪球、堆雪人,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3 “三庙六祠堂”的故事 晓云村聚居的大多是褚姓村民,据《褚氏宗谱》载:“南宋孝宗时,镇江录事参军褚邦英由慈溪金川徙余姚四明晓云,为晓云褚氏始祖,嗣后子孙有分居低塘、梁弄、王石坑、深坑、上庄等地者。”宗谱明确记载,晓云褚氏为唐代永徽四年宰相、书法大家褚遂良后裔一支徙居晓云的族群。褚遂良(596-658)作为唐初重臣和书法大家,他的忠直清正和融汇汉隶自成一家的书法,对后代更是影响至深,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博通文史,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后任谏议大夫,对朝政提出过许多积极建议。他是余姚褚姓子孙的骄傲,作为始居地的晓云村有一俗语:“三庙六祠堂,晓云大村方。”现该地仅剩一座褚氏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忠清堂”虽然仍保持着原先的格局,但主厅的一间已坍,厢房的门窗四落,可谓风雨飘摇。所幸在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及褚氏后裔的资助下,褚氏宗祠得以动工重修。如今,古色古香的褚氏宗祠又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晓云村清澈的溪流前。它不仅为鹿亭的人文之旅添上了耐人寻味的又一个景点,更成为褚氏后人饮水思源、互诉亲情的一个好场所。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就坐落在晓云村里。1942年7月,浙东区党委在慈北宓家埭成立。随后,三北游击司令部在鸣鹤金仙寺成立,并于1943年12月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频繁的战斗中,为免遭日伪顽军的袭击,我军伤病员从流动的慈北疗养所、四明疗养所等,逐渐转入山区寺庙及临时搭建的草棚等相对稳定的场所。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后,立即成立卫生处,改四明疗所为四明后方医院。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并成立了许多分院。当时,晓云村成为后方医院南山分院的驻地,三北游击司令部曾在这里举办了数期卫生训练班,培养了大批优秀卫生员。后来,后方医院总院也迁至晓云村,三庙六祠堂作为后方医院的驻地,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的伤病员医治、疗养、康复之地。1945年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时,后方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和伤病员从晓云村驻地出发,经杭州湾渡海去苏北根据地。2012年,晓云村在遗址上 重建了浙东后方医院,恢复了医院的医疗卫生功能,这样一来,不仅具有缅怀历史的作用,而且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