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2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名胜文史摭拾》读后

    水  银

    王国宝先生并非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但却是一位“资深”的新宁波人,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落脚宁波后,便在此成家立业。宁波不但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而且已然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王先生长期从事政协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近十余年来,由他执行主编的“甬城”系列文史集如《甬城街巷》《甬城老字号》《甬城藏书楼》《甬城古港》《甬城千年》《甬城名医录(中医卷)·传承与发展》《甬城名医录(中医卷)·守正与创新》等书,史料性很强,且图文并茂,观之赏心悦目,读之开卷有益。

    今年初便听说王国宝先生的大作《宁波名胜文史摭拾》即将问世,这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是他首次由编者转身为作者的亮相之作。一般认为,作过编辑的人,当起作者来,出“神作”是大概率的——因为大编不但有料,又有高明的剪裁编辑方法。

    果然,王先生就像一个导游,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靓丽的插图,带着我穿梭于四明佳迹名胜之间,翱翔于宁波历史时空之中。虽然我是本地土著,但跟着王先生游览那些我并不陌生的城镇乡村、青山绿水,却处处可感受到新知的耀眼光芒,还时时冷不丁地被撩起温情的乡愁。这种奇特而美妙的体验,远远出乎拜读之前的预料。

    我认为,这是因为王先生长期浸淫于地方历史文化,由熟而爱,情真意切,有感而发,是以引起我的强烈共鸣。

    我一向认为,文史写作,内容上是文化展现和历史故事的结合,形式上是文学写作与史实陈述的统一。显然,它与文学作品和历史论文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体裁,其写作上很难把握。常见的情形是,笔下的故事尽管动人,却不是史实;抒情固然气派,但实属误会。还有的,文中叙述的故事的确不错,也很有可信度,但文字却干巴巴的,谈不上可读性。但王国宝先生的这本有39篇文章共33万字的《宁波名胜文史摭拾》,就像一部扣人心弦的史剧,虽各自独立成篇,却自有内在链接的脉络,直教人跟着作者的笔端,亦步亦趋,欲罢不能,非追剧到底不可。

    《宁波名胜文史摭拾》的篇目编排很有特点,无章无节,它既不是依史事或人物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次序排列,也不是把各县市区的名胜面面俱到地逐一介绍,而是按照精品旅游线的设计原理,用地系事,自景及人,由人展文,再移步换景,以点带面,从而以天地、人事、诗文、景观次第呈现,构筑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多维历史空间,可谓引人入胜。比如《天宁寺西塔》,其文之缘起,在于该塔是浙江省唯一幸存的唐代砖塔。该文由塔讲到了周边的中山路,天宁寺带出了白衣寺;由寺讲到了历史上的高僧、名宦、文人,以文人引出了优美的诗篇;再回到塔,叙述了路、寺的变迁、考古和新时代的原址保护经过。以三四千字,将上下千百年的唐塔史,交待得明明白白;又令人情不自禁地向这座城市和人民,因唐塔能留存至今,致以由衷的敬意。

    这样的编辑思路,看似与吾乡人文地理名著《四明谈助》相类,实则更为简练明了,也合乎现代读者对宁波地方的地理认知,更便于外地游客乃至新宁波人快速地建立起关于宁波的名胜与历史的直观印象。

    读《宁波名胜文史摭拾》,可感受到王先生对宁波的地理、人文、历史充满了感情。39篇文章,涉及百多个名胜古迹,提到上千个地方名人与乡贤,展现了宁波史前到如今的全景历史画卷。其中的人、事、文,撷取遴选颇不易矣。我以为,这正是王先生在本书创作中面临的“延展性”课题吧。王先生在《前言》中说,这本书,是他“欲从史料性、可读性、延展性等角度,盘点、展示、介绍宁波之自然环境、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读后抚卷,我认为王先生驾驭文史作品的能力之所以如此老练精纯,正是他以编辑的思路,在创作中始终牢牢地把握住了文史作品所必需的“三性”要点。于是,广布于四明大地的名胜、流传于百纪千载的故事,在他的笔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文字优雅隽永,情感真挚而又内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