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理也讲情,19年调解矛盾纠纷上千件

她被居民誉为“社区万事通”

邵慧芳正在调解一起邻里纠纷。记者 刘波 摄

    5月23日,淅淅沥沥下着雨,海曙区月湖街道迎凤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楼上,一名身材瘦小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的老人,正在和坐在两边的人交流着什么。老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而旁边两人也慢慢露出了笑容,有时还会相互点点头。而就在半小时前,这两个楼上楼下的邻居还因为房间漏水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老人叫邵慧芳,是社区的调解员,也是一名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73岁的她退休后就扎根社区,专职从事社区里的调解工作。漏水纠纷、家庭纷争、房屋产权问题……19年来,她调解社区矛盾纠纷上千件。

    每次调解后,邵慧芳都会把这场矛盾纠纷的起因、调解过程和结果都详细记录下来。到现在,这样的记录本已经有30多本了。多年的调解生涯,还成就了她“社区万事通”的美誉。

    调解心得:不是简单靠“理”,有时候“情”更加重要

    2003年,已经退休在家的邵慧芳接到社区的邀请去帮忙。第二年4月,她通过一次考试后,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从此,她就开始当起了“和事佬”。

    邵慧芳清楚地记得她的第一次调解。“那时候还没什么经验,只是把在书本里学到的调解知识简单运用一下。”在她看来,曾经在企业做过车间主任和工会委员的经历,让她在身份转变中显得并不太吃力。

    那起纠纷很简单。楼上邻居装修导致楼下阳台的天花板出现了裂缝。“那是2004年4月13日。两户居民都很好说话,我也就是中间起了个桥梁作用,马上就达成了口头协定。”邵慧芳说,楼上邻居把楼下天花板裂缝补上,并给自己的阳台地面刷上防水涂料。

    两个邻居满意而去,邵慧芳则找到了信心。

    2020年3月,因为楼上租户经常半夜下班回家,被吵醒的小孩就会闹腾不休,严重影响了楼下老人的生活。为此,房东决定和租户解除合同,但双方在是否退租房押金、租户安装的空调怎么折算等方面没能达成一致。

    “我就跟他们说,大家能一致同意解除合同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出发点都是为了还老人一个安静的生活空间。”邵慧芳说,这也可以看出,其实房东和租户都非常尊敬老人,都非常善良,因此这个纠纷其实大家只要各退一步,肯定能圆满解决。

    果然,没费多少口舌,邵慧芳就帮助双方在各项费用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其实,化解矛盾纠纷,不是简单靠‘理’,有时候‘情’更加重要。”

    印象最深刻:3天化解两户邻居多年积怨

    还有一起纠纷,邵慧芳记忆比较深刻。化解纠纷的关键,仍然是“情”。

    陈家巷有2名住户,几年前就因为一些细碎的小事有了矛盾。今年上半年,他们又因为楼道里空间问题和晾衣服问题产生了矛盾,并打了一架,两家人最后找到了邵慧芳。

    邵慧芳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到现场实地勘察。原来,李师傅家的水槽搭建在走廊上,减少了走廊的空间,影响到了走廊附近居民行走。“这的确是不对的。”邵阿姨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拆除这个水槽的建议方案。

    李师傅也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隔壁王师傅的晾衣架装在他们家走廊的外面,占用了他们家的晾晒空间。由于是王师傅出钱装的,他们也不能强行拆除,但是王师傅也不允许李师傅晾晒。新装的晾衣架就成了摆设,也成了矛盾的一部分。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调解,双方都不肯让步,大家就一直僵持着。于是,邵慧芳约了两家人3天后到社区再商量解决方案。“这3天,我一方面是去请教领导、专家,寻找办法;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们两家能心平气和一下。”

    3天后的下午,两家人来到社区,经过邵慧芳的分析,两家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择日不如撞日,大家马上赶到陈家巷,一起动手拆除违规搭建的水槽。李师傅家人也很支持最后的决定,自己动手拆除。虽然不能让两家人马上成为好邻居,但至少不会再成为“恶邻”了。

    “社区万事通”的心愿:早点选好接班人把“本事”教给他

    现在,很多居民有了矛盾纠纷,都喜欢找邵慧芳化解,甚至有什么困难也会找她。“有些上班族平时没空,那我只能把矛盾双方约到晚上或者双休日。”邵慧芳说,她住在一楼,有时候半夜三更也会有人敲门。“说是楼上漏水了,但房子里没有人。我只能先去帮助关掉自来水阀门,再跑到社区,找到楼上业主的电话打过去。”

    得益于千余件纠纷调解的经历,邵慧芳对社区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比如,住在紫薇巷的林阿姨善于唱歌,特别是美声唱法,堪比演唱家,适合做社区歌咏队的领头人;家住解放南路的独居老人陈老伯符合低保户的申请要求,可以帮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凡是住在迎凤社区的居民,邵慧芳都能清楚地知道居民的名字、地址和家庭情况。

    “刚来迎凤社区做社工时,对社区的情况一无所知,找起居民资料来很费时。邵阿姨就像‘万事通’,帮了我很多。”说起邵慧芳,90后社工小周滔滔不绝。

    现在,邵慧芳的体力和精力都不如从前,她也向街道、社区提出要培养一个接班人。“只要我身体还允许,社区需要我,我就会坚持下去。但我也想早点选好接班人,早点把我的‘本事’教给他。”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唐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