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2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续10年,每年包6000多只粽子

只送不卖的胡阿姨又出手了

这段时间胡安琴忙着包粽子。

    端午节临近,准备糯米、粽叶,在家包上几个粽子,这是很多人会保留的节日仪式感。但你见过这样的人吗?两三百公斤的糯米一袋袋往家搬,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20多天足足要包6000多个粽子。“产量”如此大,却只送不卖!5月23日傍晚,记者采访到了她——家住北仑区柴桥街道芦北社区的胡安琴。

    手艺传承,为了记忆里的味道

    胡安琴今年65岁,说到包粽子,在柴桥名气可不小。不仅是因为她包的碱水粽软糯可口,有老底子的味道,还因为她会包市面上不常见的“花式粽”。

    胡安琴家住柴桥薪桥北路245号,最近这段时间若是路过她家附近,保准能闻到一阵阵竹叶的清香。笔架粽、抱子粽、狗头粽……一个个不同样式的粽子在她巧手翻飞下迅速成型。

    “我11岁时就会包粽子了,看着大人包,自己就在旁边学。”胡安琴告诉记者,小时候过端午节,那可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的。新鲜采摘的粽叶泡在清水里,糯米清洗干净,再找一个木盆子,缠上包扎用的棉绳,材料备齐就可以包了。

    宁波人爱吃碱水粽,胡安琴包得最多的也是这个。普通的粽子很简单,两张粽叶一卷,包裹成圆锥形即可。但她包的粽子,花样多。“我小的时候,大人喜欢包五花八门的粽子,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笔架粽和抱子粽。他们边包,还会边跟我们讲这两种粽子的寓意。”

    笔架粽包裹起来有难度,包好后的造型很像古代搁毛笔的架子。清朝时,讲究的人家在学子上京赴考前,会准备笔架粽,然后用毛笔架在粽子上。取其谐音“必中”,寓意逢考“必中”。抱子粽很好理解,粽子紧紧抱在一起,就像母亲与孩子的拥抱。

    一晃近50年,儿时家人们围在一张桌前包粽子、讲故事的场景,始终浮现在胡安琴的脑海里。也许是为了记忆里的味道,也许是为了那份朴实无华的温暖,她每年都会包一些笔架粽、抱子粽。

    “虽然现在买也很方便,但总觉得没有自己做的有味道,家里人和朋友都喜欢,我就一直包,有时也会琢磨各种样式。”狗头粽、一口粽、枕头粽……花样越来越多,里面藏着的是她的满满情谊。

    名气传开,粽子“产量”持续攀高

    胡安琴包的碱水粽,除了留一些给家人吃,大多送给亲戚和朋友。时间一长,名气传开了。很多亲友吃完粽子,到处推荐,都觉得吃到了老底子的味道。也因此,想吃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是远房亲戚,有时候是朋友的朋友。

    胡安琴是个热心肠,人家爱吃,她便乐呵呵地包。不知不觉间,粽子“产量”持续攀高,最近10年,更是稳定在6000多只。

    每年端午节前20多天,是她最忙的时候,因为大家开始惦记这个味道了。“产量”高,用料自然也多,大袋的糯米隔不了几天就要往家搬,6000多个粽子需要消耗两三百公斤糯米。最紧缺的是粽叶,市面上卖的多是老粽叶,但她还是偏爱用新鲜粽叶,也因此老伴几乎每天清晨都要往山上跑,寻找、采摘粽叶。

    “包好的粽子下锅慢慢煮,至少三四个小时,煮完以后再焖一个晚上,吃起来味道才会更好。”说话间,胡安琴又包好了一个粽子。

    她动作快,平均一个小时能包80个粽子,但即便这样,每天也要花三四个小时。这段时间,家里的煤气灶也一直开着,一锅煮好,一锅再上,至少有3000只粽子是煮好后送出的。

    大家的认可和热情是让她坚持包6000多只粽子的动力,但女儿看着心疼。每天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最近胡安琴的腰有点不舒服。“妈妈年纪大了,接下来可能会慢慢‘减产’。但坦白说,妈妈包的粽子是真的好吃,也给大家带去了老底子的味道。”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叶晶晶 邬银燕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