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海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乐可祥(左)老人家中,为他送上老伴虞雅仙的遗体捐赠纪念证书。 |
“乐师傅,您身体还好吗?我们来看看您。”5月23日上午,镇海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招宝山街道乐可祥老人的家中,为他送上老伴虞雅仙的遗体捐赠纪念证书。 今年4月,虞雅仙老人因突发心梗去世。随后,她的角膜和遗体在家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捐献了出来。而随着家人对虞雅仙老人遗物的整理,一沓沓慈善证书被整理出来,这个慈善捐赠人的名字逐渐浮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乐可祥老人的家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素整洁。充满年代感的装修以及书桌旁一沓沓有序摆放的报纸,凸显着这两位老党员重精神追求、轻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 据了解,今年已经89岁的乐可祥和去世的老伴虞雅仙一样,之前都是教师。退休后,老夫妻俩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了许多,心心念念想着要为困难群众做一些贡献。“人死了,总要留下些什么。如果我们的遗体可以帮助那些医学生,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乐可祥说。 在乐可祥的心里,老伴虞雅仙是家里的主心骨,更是一个低调朴素、心怀大爱的人。 “我们之前的捐款都是她牵头,用我们俩的姓作为化名。我们觉得钱不多,但是表达了一份心意。”乐可祥向工作人员展示了慈善捐款后获得的证书。 工作人员看到,最早的一笔捐款可以追溯到1992年,是乐可祥老人为陈寿昌烈士纪念馆捐款100元;最近的两笔捐款,则是在去年的“慈善一日捐”期间,分别为10000元和1000元。 一张张票据、一沓沓证书、一份份奖杯和徽章,让之前一直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却“面目模糊”的“虞乐”,终于有了具体的形象。 “现在,虞雅仙老人的角膜已经保存在宁波市眼科医院眼库,等待合适的时机移植给角膜病患者,遗体也已经捐献给杭州师范大学,用于医学院学生教学解剖。”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虞雅仙的名字,将被镌刻在坐落于镇海区大同公墓第五墓园的“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方便家人和社会人士凭吊纪念。 当得知老伴虞雅仙的一对角膜能够帮助多名陌生人恢复光明时,乐可祥老人连说了好几声“值得”。 乐可祥、虞雅仙老夫妇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 “父母想这样做,我们做儿女的肯定要支持。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能让下一代铭记,并且走得更远。”乐可祥的儿子乐继敏对工作人员说。 截至目前,镇海区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累计千余人,实现遗体捐献24例、角膜捐献28例。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汪皛 陈彦翰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