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杨女士来到宁波银行某支行要求查询账户流水。杨女士告诉工作人员,自上周起她开始频繁收到银行卡扣款短信,单笔金额数目都不大,从50元到300元不等,她怀疑自己银行卡可能被盗刷。 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随即对账户扣款详情进行查看,发现交易对手均为某网络科技公司,判断可能是网络购物或游戏充值。听到这里,杨女士连连摇头:疫情期间这部手机都交由其13岁的孩子在家上网课使用。虽然课后孩子会浏览网页消遣,但她从未透露过自己的账号密码,怎么可能会被扣款呢? 于是,工作人员让杨女士查看其孩子常用软件,果然在某软件中找到了这几笔交易记录。经询问,原来是孩子被“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的广告吸引,主动进行了扫码。殊不知扫码后,不法分子便利用杨女士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完成了多次恶意扣费。杨女士这才恍然大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及时更改了某支付平台设置,关闭了免密支付功能。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和线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免密支付也凭借方便、快捷的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但一旦遇上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免密支付则容易为违法犯罪打开“方便之门”。那么如何防范网络支付风险,保障账户资金安全呢?宁波银行为你支招: 妙招一:陌生链接二维码,不点不扫不输入。在网络购物消费时,务必要确认是否为正规渠道,也不要轻易授权开通“免密支付”等功能,谨防支付风险。 妙招二:设置密码别大意,定期修改好习惯。尽量避免“一码走天下”,多平台使用同一密码不可取,也不要将生日、手机号等过于简单的数字组合设置为密码。 妙招三:免密支付要实名,设置限额是关键。将支付工具进行实名认证,防止手机丢失后被恶意找回密码;对消费设置限额,应设定月度限额或单次支付限额,并开通银行卡短信提醒功能,方便在资金账户发生变动的时候及时察觉。 宁波银保监局温馨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刻提高警惕,注重对自身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为钱袋子多加一重安全保障。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杨静 董姸娜 张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