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工人一起探讨学习。 |
|
工会为工人提供体检服务。 |
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到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从月入3000元到年收入超10万元,3年多时间,宁波隆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产业工人张金达完成了职业上的“多级跳”。 最近,这位来自黑龙江的“95后”正筹划在北仑安家落户。“在宁波,工作、生活、学习都很便利,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产业工人的友好和尊重。”张金达说。 宁波有350多万名产业工人,80%以上的产业工人在非公企业就业。张金达恰是宁波推进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 非公企业“产改”工作质量如何、成效如何,决定着宁波城市发展的整体走向。2021年,宁波紧抓被列入“全省非公企业产改综合全域试点市”这一契机,探索产业发展与产业工人培育深度融合模式,全力打造非公企业产改“宁波样板”,探索以“产改”赋能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绘制“产改”全域“施工图” 在助力共富上见实效 “产改”如何见实效?一张着眼于全域布局、全程推进、分层指导的“产改施工图”在宁波逐渐清晰。 以全域推进为主线,宁波围绕《改革实施方案》明确6大改革体系、24条具体举措、66项重点任务,成立产改联席会议制度。全市25个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先后出台《宁波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制造业人才提升行动方案》等保障产业工人政治地位、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健全产业工人成长发展体系、提供产业工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60余项,产改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筑就。 除了市级层面,宁波鼓励各个区(县、市)结合自身实际、特色,分类推进、分层指导,鼓励并落地了一批创新举措:鄞州区出台“积分入学”办法,让6900名外来产业工人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北仑区灵峰工业社区打造“六大基地”,首创用居民社区服务理念管理服务产业工人,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感;在奉化,全区职工步行“15分钟”就能获得就业培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职工普惠等服务;市级以上试点企业出台“一企一策”产改方案,如舜宇集团打造“五个梦”,让产业工人共享发展成果。全市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产改工作“全景图”。 锻造技能提升“金钥匙” 用真金白银助力人才成长 技能是产业工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宁波通过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搭建成长成才通道等举措,打通产业工人成才通道,并且用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工人锻造技能,提升水平。 自开展产改工作以来,宁波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师带徒、以工代训等素质提升行动,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1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7.78亿元。 “得益于工会对师徒结对工作的重视,在辖区内营造起良好的氛围,使得许多一线优秀职工都以技能共享为乐。”5月27日,宁波铭匠扎啤设备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武肖鹏在前江工匠创新交流会上表示,此次活动将为更多年轻的优秀职工打通专属的上升渠道。 同时,为鼓励更多产业工人潜心钻研技术,提升高技能人才在高层次人才中的定位,宁波率先出台《关于高水平培育新时代宁波工匠队伍的实施意见》,将“浙江工匠”“宁波工匠”纳入全市人才分类目录拔尖人才和高级人才序列。北仑区人才分类目录中则将“浙江工匠”认定为拔尖人才,对本土培养获评“浙江工匠”的一次性发放20万元奖励。有了丰厚的物质奖励,职工们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良好的创建氛围,也带动着宁波企业,共同参与到打造学习型产业工人队伍中。省级产改示范企业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并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群体职工的课程,进一步拓宽职工职级晋升和培育通道;舜宇集团有限公司扩大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大大专、本科和硕士学历班的开班频次,对于自主参加学历教育的员工,在“专业对口”的前提下,工会还将给予“学费报销70%”的补助。 宁波与产业工人之间的“双向奔赴”,激活了产业工人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截至2021年底,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近196万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3.3万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2%。 精细编织权益保障网 为产业工人 打造“共富通道” 在推进“扩中”“提低”的共同富裕实践中,宁波也在向打造橄榄型结构社会前进,而宁波350多万名产业工人正是“扩中”“提低”的重点群体。如何让产业工人群体获得更多真实可感的共富成果,是工会“娘家人”最关心的问题。 今年5月,宁波市总工会发布《集体协商“凝共识 助发展 促共富”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明确宁波将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指导试点企业在技术工人持股分红和股权激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方面进行探索,使更多产业工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收入。 解决产业工人最关心的利益诉求,并提供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服务,是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近些年,宁波聚焦产业工人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为产业工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打造舒适整洁的居所,推出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工惠保”,解决产业工人子女就学、入园等服务项目,使产业工人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此同时,不断深化产业工人的权益维护,创新开展调裁诉联动化解机制建设,健全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体系。目前,全市已建工会的规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达96%,劳动争议“调裁诉”联动化解移交案件调解结案率达83%。 记者 林微微 通讯员 周南斌 周永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