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留芳 那天,在故乡为侄子做证婚人,司仪要求从T台走向婚礼舞台,也就是要在容纳几百人的喜宴厅,来一次走台秀。虽说从未有过此经历,但事已至此,只能说ok。待到正式拾级登上T台,开始迈出脚步的那一刻,平时习惯走路的我,还是不慌不忙走出稳健、自信、悠闲、欢快的步伐。事后,曾从事服装生计的舅舅,竟然夸我走出了美感,还说一袭旗袍外加优雅的步伐,哪像已经退休的女子。如此,也许是因为我乐在行走的爱好,已经成为滋生快乐情绪的源泉。 值得码上一些文字的走路,要穿越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学业刚进入高中阶段。由于条件有限,从家到学校共有6公里的路程,必须用11路的腿脚一步步丈量完成。 这对于时值豆蔻年华的我来说,其实并不轻松。不轻松的是,每天一个来回,需花费两个小时。因为赶路时间长,必须早起,这是件痛苦的事。又逢当年父亲在皖南山区支援“三线”建设,母亲和弟弟也随同生活,而我则在寂寥的老屋里与同族姐妹一起吃住。几个黄毛丫头,都是好睡的年龄,谁都不愿起早做餐。因此,高中阶段饿肚皮赶路的事常有发生。虽说上学要经过乡里小镇,沿街的南头和北头各有一家点心店,但终究兜里羞涩,不敢轻易花掉仅有的几分零花钱。 那时,同村的小伙伴,对于初升高也不是很有兴趣和信心,还是选择在家务农挣工分,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当时能够并决定读高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今仍记得,每当清早的农村广播喇叭响起,自己快速完成起床梳洗,然后就在村庄、田野、沟渠和纵横阡陌的乡间小路穿行。遇到下雨天,走在泥泞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还要提心吊胆地经过几座桥面破损、残缺的小木桥。即使这样,我还是坚持准时到镇上的高中念书。 当我的脚板步入广袤的田野,眼睛就被那些油绿的植物所浸润。每天赶路,看似为了从家奔向学校,其实也感受着路边风景的变化及其对心情的影响。四时的田野,庄稼的品种、模样及色彩都各不相同,在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它们散发出的自然清香和视觉效果,能够让脚底生风。所以赶路时,心是轻松的,脸上是舒展的,且越走越快。至今仍然发达的小腿肌肉和一双无拘无束的脚板,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一个人赶路,蛙鸣虫喃的声音愈加清晰悦耳,还有飞鸟掠过天空时清丽的鸣叫,让我忘却某些艰难和困苦。特别是春天的旷野,眼前突然会多出大片大片的紫云英和油菜花。它们在蓝天下铺排时,自己犹如走进了风景画,成了画中人,总想傻笑和大声歌唱。而从乡间小路走到镇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小镇长长的石板路,依次排列着茶馆、点心店、水果店、食品店、布店、煤球店、染坊店……在那个商品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这里成了四方乡邻赶集的唯一去处,其热闹程度至今仍会清晰闪现。当涉世未深的双脚踏进这条街区,就好像走进了某个具有强大吸力的磁场。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探究。尤其是点心店里飘出的那些肉馒头和糯米炸糕的香味,可以让嗅觉和视觉得到片刻享受和满足。以至于今春回故乡途经这个小镇时,还轻轻询问当年的点心店是否还在?诚然,这种状态下的走路,艰辛又带期待,困苦又感愉悦。记得几年前,在参加高中年级四十周年庆时,曾感慨道:当年上学路上,走过吱呀作响的小木桥,涉过坑坑洼洼的泥潭,有过狂风暴雨的侵袭,受过寒冷暑热的考验。尔后分配在异地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考虑通过努力去克服和应对。 时光切换到上世纪末,正是自己参加工作十多年后。为了小女备考位于甬城的省重点高中,把家从郊外的北仑某单位家属区搬迁到四十公里外的城西,这就等于选择了舍近求远的上班族生活。 有人不解我们的选择,觉得是自讨苦吃。因为上下班要比原来多花费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每天的生活节奏也必须加快。好在单位在城里设有班车停靠站,每天接送员工上下班。只是从家到班车候车点,约莫2公里的路程,需要自行解决。平时在办公室里长期伏案,颈椎、腰椎、眼睛都出现过疾患。早上步行赶车,刚好还可给忙里偷闲的生活多出锻炼身体的机会。于是,清晨当许多人还在熟睡时,我已经悄悄出发。这时,小区是安静的,马路也是安静的,只有路边的树木与青草,在微弱的晨光下露出养眼的色彩。有时也能看到被惊动的飞鸟,尖叫着扑落一片片树叶。 穿过的街巷行人稀少,可以毫无顾忌地甩开胳膊迈大步,抑或一路保持收腹挺胸的瘦身姿态。至今,一旦走路,这些习惯还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而下班走在回家路上时,正是附近某校播放音乐的时候。好像心有灵犀一般,一首用萨克斯吹奏的《回家》,那清新悠扬的曲子和旋律,如山涧叮咚作响的清泉,越过操场和围墙,汩汩流入心田。带着这份乐感回家,无论在阳台上收取晾晒的衣服,还是在餐厅里处理早晨匆忙出门留下的杯盘狼藉的碗碟,总想哼哼小曲。那段走路上班的日子,在甬城某媒体编辑的鼓励下,还以《穿行在城乡之间》、《家住学校旁》等为标题进行了分享——那是上班族忙累并快乐着的生活掠影。 待到几年前退休在家,再也不用每天急着赶路上班,顿感轻松许多。生活的重点和内容,发生了质的转移和变化,但每天抽出时间行走依然是自己的选项,成为一种习惯和兴趣。 赋闲在家的走路,没有时间和区域的要求和限定。想什么时候到哪里,完全听从内心和意愿。有些地方,去了还想去,譬如东钱湖畔的马山湿地。这是一处可以坐拥山水的胜景。登高望远,抬头可以看到东部新城海市蜃楼般的耸天楼宇,低头便是浩如大海的碧波湖面。途中常遇同道者,有的已是这里的常客,对于附近的老街、酒店、温泉和露营地,还有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看到白鹭,回甬城如何坐地铁转公交更便捷等等,都一清二楚。而我来这里,则是喜欢在蓝天白云下,在这方山水之间,沿着绿色生态步行道,放松心情,慢慢地走,细细地品,或者什么也不想,看着湖光山色傻傻的乐。当然,考虑到出行方便、省时,我更愿意到家门口的5A风景区——月湖公园走走。这里不是流量景区,少了风景区特有的人头攒动和热闹异常。所以,走进园内,就像走进了大户人家的后花园。依着悠长而泛着波光的月湖,走近那些明清时代的古宅、长廊、亭台、小桥、流水……遥想当年,这里一定出现过古装戏里的某些场景和情状。而每年无数株腊梅红梅白梅绽放的这里,是我脚板一次次光顾的佳处。因为它们的到来,这里的青砖飞檐、曲径长廊、庭前屋后,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淡淡馨香,还自带几分书香气息。 当然疫情下,走的最多的地方,还是拥有近1500户业主的小区。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进行。即使下雨天,也可以在楼下架空层走起。在这里走路,常会遇到热心邻居。一回生,两回熟,有的约好一起行走;有的知道我喜欢边走边拍些花花草草,会提供、交流有关信息。我的朋友圈里,加为好友的邻居也渐渐多了起来。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是也。在新冠病毒入侵的2020年春天,因为有了这些热心邻居,我们彼此抱团取暖,互相鼓励,还一次次合伙组团选购食材。附近农民家的新鲜蔬菜、农贸市场的海产品、家禽肉类等,都能通过邻居们牵线搭桥得以补充。春天,当大朵大朵的紫玉兰花,如风铃似的垂挂在邻居家窗前时,我及时拍图和配文给予分享:外面疫情起伏,不妨庭前闲步,总有一景可赏。马上得到邻居点评:“美!”哈,仅一个“美”字,足以让在我行走时多了几分悠然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