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鉴堂的五马头山墙。 |
|
老宅中的石窗。 |
|
三鉴堂正面。 |
□记者 张海玉 文/摄 通讯员 童俊娜 徐铭怿 小满时节,雨水渐丰。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房檐,临时决定去寻访山间的古村。车从宁海的凤潭隧道穿出,面前的风景忽然就换了模样。环绕的群山,满目的青翠,沿路溪流潺潺;远山被雨雾掩去真容,影影绰绰,正应了那句“片片云藏雨,重重雾隐山”。 “台人谓山川环复之地为岙,去宁海西北五十里曰‘里岙’,地之尤秀美者也。张氏世家其间,其土深以腴,泉甘而木茂,其民敦厚无华,以食劳自足为常……”一篇由明代大儒方孝孺为清潭张氏所写的《娱静楼记》,让人对这座崇山峻岭中的古村充满好奇,而文中所提之“里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宁海深甽清潭村。 依山而建 古村系张良后裔聚居 关于清潭村的名字,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村庄内有两条溪流汇合,溪水清澈,终年不竭,故名“清潭”;另有一说,是南宋时里岙出了个“贤良策”状元张珨,取其号“清潭”作为村名;还有一说,明代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岵因是方孝孺学生而被株连,闻京城陷落,自沉于清溪斗岩潭,后人感其“忠节清气”,将潭名改为“尽忠潭”,再取村名为“清潭”。 清潭村以张姓为主。据史料记载,清潭村系张良后裔的聚居村落,清潭人奉张质为始迁祖,已有900多年历史。如今,这里依然没有车马往来的喧闹,有的是俊秀的群山和古村原有的历史风貌建筑。村民敦厚忠实,勤劳俭朴。 这座依山缓坡建造的古村,古道和溪流贯穿其中,一条石板路老街延伸至清幽处,据说曾是通向奉化、新昌的古道。青苔附于老砖,爬上屋檐。不是饭点,远处却有轻烟袅袅,走近一看,一口柴火灶,上面的大锅里炖煮着雷笋,香味四溢。一锅上百斤的笋经过数十小时的“烤制”,成为乡人每年春夏最无法割舍的美食“羊尾笋”。 古迹尚存 明清道地彰显家世兴盛 雨中游走在古村。如今,这里依然留有不少历史古迹:如保存完善的有500多年历史的双枝庙(双枝庙古戏台2006年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年历史的孝友堂、张明养故居三鉴堂、为方孝孺沉潭表忠的张岵公殉难处——“尽忠潭”,还有建于清朝、民国时期的各有特色的石板明堂、书广道地、仁方道地、对门道地、花阊门、长道地等,但随着历史长河的磨砺,有些早已残破,如今尚保存完好的当属花阊门。 花阊门道地,又名书房道地,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台州式四合院格局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两座四合院相连,建筑规模约1150平方米。格子窗老式门,门窗上有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梅兰竹菊、戏曲人物等颇有特色的浮雕,印证着当年此屋家世的兴盛。据说,此房清朝期间曾出过贡生、太学生、武秀才数名,大里秀才王锡桐曾在此教过书。 “到清潭村,一定要来三鉴堂看一看。”张文勇是清潭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土生土长的清潭人。在他的指导下,顺着花阊门走到一处传统砖木结构的建筑,正是三鉴堂。这座始建于清道光丙申年(1836)的古宅,为清潭张氏第二十八世祖——凤山先生张恺远所建。 张恺远,名沛霖,号凤山,国子监太学生。据闻恺远先生娶奉化大公岙鲍天熊女,生三子二女。次子乾元为贡生,屡试不中后归家讲学于此,故号鉴堂先生。三子乾纲文武双全,为国际问题专家、教授、编辑家、政治活动家张明养(1906-1991)之高祖父。 三鉴堂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为三进三厅传统砖木结构。三进穿堂相通,五马头山墙,前后天井卵石铺弹。初为三鉴书院,乃张氏私塾。据说堂名“三鉴”源自汉荀悦《申鉴》:“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意即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求得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重视教育 能人辈出读书风气浓厚 走进三鉴堂,最为醒目的就是中堂屏风上所书的《张氏家训》,“凡为人必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爱敬和顺节守,慕效祖先,赴庸门户,教训子孙,虽贫亦用读书明理。” 张文勇说,历代张氏先辈一直对教育非常重视。早在南宋时期,清潭张氏第九世祖张邦俊就创办了文望书院,后建有大小书院二十余所。文望书院在当时的宁海很出名,在这里教过书的有很多名人,如后来中进士任丞相的叶梦鼎、中进士任朝奉郎的胡三省。至明清,又有方孝孺、郭士渊、许士修等名士往返频繁。后人又把这座文望书院称为集贤祠,并把通往书院的路称为贤良古道。 穿过三鉴堂中堂,后墙镂花石窗,房间木雕窗棂,枋间月梁、牛腿、雀替上面雕刻祥云、人物、花鸟、走兽图案,古朴典雅。2018年,三鉴堂被列为宁海县历史建筑;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得以整体修缮。如今,三鉴堂内修建了一座张明养纪念馆。 张文勇告诉记者,恪守家训的张氏族人,常以“三鉴”自省、自励、自强,除了张明养,还先后涌现出修筑双涧桥的张乾元,救助灾民免费施药的张亨榜,义医张亨櫆,捐资办学、修桥铺路的张景祥,化学专家张明南等乡贤。 据悉,因为历代张氏先辈对教育的重视,清潭人读书风气浓厚,从北宋到明代,清潭村有15名进士、3名贡生。据统计,清代全村考取功名者,有举人2名、贡生6名、太学生26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有不少学子考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我们都说这里的水土好,先祖的耕读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人。”张文勇自豪地说。 如今的清潭村,依然保留着古村的质朴。当地政府依托古村特色,秉持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清潭村的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的就是希望古村的历史文化风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2003年,清潭村被评选为宁波首批十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